感謝您——陳魯珊導師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杜牧著作的唐詩描述了天氣與情懷,傳誦了千古;藉此清明節追憶陳魯珊前輩。

  從呱呱墮地至牙牙學語,五歲入學啟蒙至青年踏入社會,每個階段都會有一位啟蒙導師,在某個行業領域為我們導航,而其成敗得失就在於每個人在這領域裡的智慧與風雲際遇。

  筆者因種種問題,未能如願出國留學,一個機緣步入當年「味豐味精廠」化驗室工作,因通曉普通話,能與來自台灣的技師們溝通,從化驗轉到實驗再轉接濃縮部門,在此期間得到技師們的指導,對味精的釀造過程與其優劣的特點吸收了不少知識。

  可惜因為68年事件,因值晚班被困工廠,先父母要我轉業回到城市工作。翌年春節,我到一位同事陳綺薇(玉萍)家中拜年,才得悉她的母親是我在穗城小學的岑若冰(秋馨)老師;她的父親是當年「建國日報」的採訪主任陳魯珊(廣林),她獲知我在報社兼職收賬員(外勤),她提議推薦我加入編輯部做隨習記者,因報社正需要培育年輕一輩,在得到先父母的同意下,我辭去了味精廠的晚班工作及報社的外勤收賬員,專心一意追隨陳魯珊前輩,開始在新聞界學習。陳老師為了我能接受多方面的認知,他拜托好些同儕給我提攜與指導,在僑社線上學習採訪程序、技巧與人際社交。

  新聞行業的確是一門在學問、在知識方面既廣泛,又可進修文化的職業,所謂「學以致用」,在學校的所學得以實用及有機會繼續進修,更獲經驗豐富的前輩不吝指導,雖屬庸材也獲益不淺,在提筆用詞方面漸有進步,也不負前輩的教導;至於社交方面,因為這一行業與社會各階層,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繫,而我的採訪線是文化藝術、娛樂、華社與商業等相關領域,故此在社交應酬方面亦很多元化,初入道的從業員可以在出場面應酬中吸納不少知識與社交禮儀,甚或出席國際性場面,增廣見聞。

  陳導師性格嚴肅,處事執著,加上脾氣躁急,一些同儕對此薄有微言,但對我這個愚生關愛有加,從未受到責備,可能是所謂「人結人緣」吧!當年陳導師在報社的工作崗位因人事變遷,他為了尊嚴,辭去了職務,另投別家報社任職,他擔心我會被人事排擠,更為我的前途安排,將我推薦到新聞通訊社的華文室工作,自此,接觸社會的機會更廣泛,工作其間更得到多位資深的外國前輩先進的指導提攜,一位來自台北姓劉的前輩對我有知遇之恩,在各方面都獲益不淺。

  人——是不能有十全十美的,只要一切能以良知為前題,就不入壞人榜!性格躁急或溫和只是蒜皮小事而矣!陳導師令我最敬佩的是他堅毅的決心。上世紀50年代之前,因社會風氣,很多年輕人都染上大煙(鴉片煙),陳導師也逃不出此魔掌,後來他憑著堅毅的意志與決心,終能擺脫此魔掌,更且晚年得子,健康生活至91高齡。於20161217日在美國羅省安祥辭世。

  陳導師為我導航,使我人生有了目標、理想。雖然不曾在此領域裡闖名立萬,但也受用不淺,如願以償,晚來也能將禿筆在格子上爬動以娛餘生。

                                                                      2017.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