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吳紀學賞

 

無論從哪個方向望去

 

讀王耀東詩歌近作

                                    

 

        讀王耀東的一些近作詩,禁不住眼睛一亮,心頭為之一動:當詩的國土不時遭到白眼、非議乃至嘲諷時,仍然有眾多頑韌者不離不棄地奮力耕耘,王耀東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且有豐碩的收獲,其近作就是他最新收獲的一部分。

        就我讀到的耀東的近作,從內容看,有的寫鄉村,這是他一直致力並得到廣泛認可還被立為新鄉土詩人的重要代表,有的寫的是青海的風情。無論寫什麼,不僅有著濃烈的真情,淳厚的語言,深廣的境界,而且在寫法上也比過去有所變化。

        《陶罐·母親》一詩,把陶罐與母親連在一起,有了更廣闊深邃的內涵。我在讀它的時候,不由得想到許多博物館裡出土的陶器,特別是西安半坡村博物館那尊半蹲臨流傾倒陶罐的雕塑。這是一位線條優美、勤勞善良的女性,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從陶罐裡倒出的,是種子、是人群、是乳汁。耀東詩中的陶罐和母親更具象一些:

            “我更喜歡聽粗粗的那條井繩  磨動井口的

        那種律動   絲絲拉拉的就這樣

        磨響了家中最有活力的歲月

        抬頭之間  滿天的雪花遠了

        眼前的春花開了

        這就是我的母親

        竟用這一只陶罐的井水洗亮我的幼心

        把一顆旭日升上了孤獨的高空

        一棵大樹瞬間在眼前綠了”。

其寓意,和那雕塑是一樣的。《灶堂的故事》也是寫的母親,只不過把陶罐換成了灶堂,甚至可以將題改為《灶堂·母親》。這灶堂是“家中最閃亮的地方”,

               “母親在此舉起一把柴/就能燃亮一個希望的季節”,

        “灶中有火 家中的日子/就是數不盡的珍珠”。但還不止於此,詩人最想說的,是弟弟要把母親的灶堂搬到“我”住的城市的樓上,“我”則要弟弟把它發到“我”的電腦上,

            “我把土坷垃灶具 變成一種詩意的母體

        去生發現代化的時代風尚”。這樣,就於深沉中透出今天的氣息。在《鄉村的泥瓦匠》中,一位熟練的泥瓦匠,曾長久把土坯、石塊“立起來當漢字來讀”,

        “突然 有一天

          他腋下又挾上了一本新書

          哥特式建築竟然走進了他的掌紋

          新鮮的建築群

          如海邊的蝸牛

          吸引了鄉下觀望的童趣”。

同樣列為鄉村內容的詩,有的卻呈現出另一種詩態。作為讀者,我以為這如詩人自己所寫:

    “當你把心變成世界的一面鏡子

      眼睛就會開拓一個新的世界

      讚美和渲泄

      往往是沿一種光線 

      潛伏”。諸如《尋牛》、《種子的魔性》特別是《如果你睡了》、《自己與自己相反》等詩,已經超出抒懷鄉土的範疇,是對生命和人生的思考與追問。

     “握著種子

       珍惜生命奉獻的季節

       泥土厚重的時期

       風沙卻有貴賤”,

    “如果你聽到世界上有一種生長的聲音

      就有種子的翅膀”。

    “自己與自己相反

      自己也未必知道”,

    “墮性是一只潛形的野獸

      或在手上 或在心中

      它就環繞在身邊的陽光裡

      天天在同自己作對”。哲理性的思考和語言,把詩向更高推進了一步。

    寫青海的《西行詩草》也是一組這樣的詩,注重揭示宇宙中人、動物、植物、自然之間的奧秘和微妙關系。犛牛是與高原同在共存的動物,在風沙和缺氧中鑄成了獨有的特徵。詩人在《犛牛》中,首先就說它:

        “不經意的一站

          在山腳下的一隅 遂站成

          荒原亙古的模樣

          原始空曠留下的空間

          諸神 劍戟 夢幻般消失

          你的長駐是最富有的生命支點”。然後以一句“無論從哪個方向望去”,竭力讚美犛牛的“質樸”、“沉靜”、“凝重”、“執著”、“無畏”,

        “可以使風暴逃離 狼豺退卻”,

        “把澀、苦

          咀嚼成遼闊的月色

          清晨山巒的文靜”,最後昇華為

        “變幻莫測的路

          鋪在你的眼前

          在不忍回視的高處

          你把未來都望成輝煌的一天”。

沙打旺是高原的一種生命力極強的野生植物,風沙越打越旺盛之謂也,它

        “永遠是一個伸臂展翅的姿勢

          面對一種輕鬆

          保持一種輕鬆”,不論風沙怎樣“猛咬”、“瘋狂壓”,它都以“幽默的笑容”,“如此展示壯美”。花兒是那裡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歌唱大自然的蒼涼壯闊,勞動的艱辛愉悅,愛情的痛苦甜美。詩人在聆聽它的時候,看到了它

        “流出一條河 我們在河的下游

          溯流而上”,

        “從月缺時唱

          一直唱到月圓落山

          我們一直在河上鼓勁揚帆”。詩中的犛牛、沙打旺、花兒,既是它們本身,又不是它們,因為蘊寓、象徵的更多更廣更深。還有寫青海湖、鳥島、沙原、高原月等詩,都給了我強烈的印象。

    耀東的這些近作詩,“無論從哪個方向望去”,引發的思考都是多方面的,細細品讀,便能識得其中的滋味。我所識得的,只是極少的一點。

                                                                                                     

                                    2015.9.11

 

紀學簡介

紀學,原名吳紀學,1942年生於江蘇省邳州市,畢業於江蘇省銅山師範學校。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毛澤東詩詞研究會理事、中國傳記文學學會理事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61年參軍,1963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曾任攝影記者、新聞幹事。

1970年後在《解放軍報》任過政治、軍事、文藝編輯、軍事工作宣傳處副主編、文化生活宣傳部主任。長期堅持業餘文學創作,至今發表作品700餘萬字。

已出版詩集《東歐·東歐》、《險途之光》、《生命體驗》、《紀學短詩選》(中英文對照)、《世紀初陽》等8部,散文、特寫集《紅紗巾下比基尼》、《留住時間》等7部,長篇報告文學、人物傳記《朱德和康克清》、《楚歌漢韻》、《每臨大事》,長篇小說《不是浪漫》等10餘部。

有詩譯成英文,有詩和報告文學在全軍、全國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