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春酒與春節待客菜點 (三之三)

3x7+?創意工作坊】分享王育梅(美國)作品(三之三)

鄒聖因教授執行製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_QX-BsQEZs

 

   

 

  

    資深印刷出版新聞媒體人、老上海人劉冰和「南山食府」掌門人祝先生,都認為「用“心”過的才是年。」

    「南山食府」祝先生來自上海,他在年節期間,為老饕們準備了上海本幫菜。

    祝先生說,為老饕設計一些上海年菜,如頗為搶眼的八寶葫蘆醬鴨。史料記載這道無骨的全鴨,是清宮廷的御膳,也是得康熙、乾隆皇帝喜愛的佳餚。

    醬鴨是採用三斤左右一年以上的白鴨,洗淨加入炒熱的糯米里肌肉雞肉、白果、蓮子、冬筍等餡料。縫起後由鍋定型上蒸鍋,經過三至五個小時蒸透,吃的時候再抹上醬油冰糖煮成紅燒汁,淋在鴨身即可

    祝先生今年的八寶葫蘆醬鴨是將全鴨拆骨做成似一個飽滿的葫蘆,蘊藏「全家福運連連財源廣進」祝賀。

    今年劉冰精心策劃的「請春酒」在洛杉磯上海灘餐廳舉行,當日有120位上海鄉親參加。

    整個餐廳客人此起彼落都是上海話。大啖上海本幫菜佳餚,接著就是話說「上海過年鬧事」,「上海童年趣事」、「上海本幫菜譜」以及上海菜販叫賣聲、上海熟食店的糟貨等往事。

    上海灘餐廳桌上的上海年菜味與來賓們「儂啊有忘記,老底子在上海過年格晨光」聲,讓大家找回散失已久的「鄉親的味道」。

 

北方春節待客的年菜

 

    自從四年多前返鄉尋根之後,每到年節就在高邑親戚的「家和人丁旺–人和萬事興」群組裡收到親戚們做年菜的圖片與文字分享。

住在高邑的姪子建鋒,過了冬至後,家裡就忙著做醃肉、大掃除,分別在南關村大門及自個家院,貼對聯吊燈龍等。」

    振元弟與弟妹忙著蒸年糕、攤煎餅等。他說:「老家每年過年是秉持老傳統、老風俗,年年如此。」

    年初二,大堂嫂與二堂嫂在建鋒的大宅院,歡迎女兒、女婿們回娘家,當日的串親日有40位左右親戚共聚一堂。

    姪子建鋒年初二準備的年菜有下酒菜,其中有道地北方年菜「酥魚」,是我從未吃過的;乍看,北方的「酥魚」和江浙人做的「蔥烤鯽魚」很相似,但事實上這兩道菜的做法略有不同。

「酥魚」是一次將幾條新鮮活鯽魚的內臟完全取出。洗淨後,擺平放進大鍋內,黃酒

、醬油、米醋、白糖等拌勻的調味料,慢慢倒進大碗裡淹沒所有的鯽魚,醃製約四十分鐘。

    油燒滾後,將醃製好的鯽魚下鍋煎透。起鍋後的鯽魚再放進另外一個鍋裡。一層魚、一層大蔥,再一層魚、一層蔥,每一層可酌放點薑絲,一直擺到鍋的八分滿處。

將泡魚的調味料全部加進鯽魚鍋裡,加水蓋過全部鯽魚,蓋緊鍋蓋,先以大火煮沸後

,即改用小火燜煮一至兩個小時;好吃的酥魚應是「蔥溶魚酥」,吃起來絕對無渣,不會有魚刺卡喉問題。

    等酥魚涼透再開鍋,一層層取出,放置盆中,並放在冰箱裡,供年節隨時取食的下酒菜。有人喜歡酥魚涼吃。若要加熱,食時再淋點香油後上桌。

    酥魚是道地的北方下酒菜,酥透的魚和蔥,配剛出鍋的熱饅頭,喝口高粱酒,人生的幸福指數隨即提高。

    依據北方的規矩,不僅年夜飯吃餃子,年節的五天之內都要留客與親戚吃餃子;這是我國北方的傳統習俗。

    年初二陪太太回娘家的姪子琨杰說:「年初二,姑爺陪太太、帶孩孫一起到丈母娘家拜年。不見得吃大魚大肉,但每家都會準備下酒菜和點心。中午享用年菜,但是其他的二頓年飯,必須是吃完餃子後才能回自己的家。」

 

大 鍋 菜

 

        上海人過年吃暖鍋,高邑老家是吃大鍋菜或是涮羊肉。

        高邑最有特色的大鍋菜,是逢年過節主菜。姪子琨杰作法是將醃肉、白菜、粉條、醃豆腐和海帶等一起放進大鐵鍋裡,用木材燒煮,可供百人享用。

         這道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在北方地區較流行,主要是用大鍋烹煮,配料較素,吃法很家常,不受拘束

         大鍋菜名稱的由來,大鍋裡有很多種菜的風味是原因之一,另一說法是,過去的年代,大家不但一起幹活,連吃飯都是在一塊吃,所以就叫做了大鍋菜。

         大鍋菜就像高邑老家的男女親戚們,說話不太拐彎抹角,各個長得很結實,像個北方男子漢或簡樸的村婦。看似帶點「鄉」味,但肚子裡藏蘊札實的「學問」,辦事情可一點都不含糊,並都能上得了大場面

         大鍋菜若是換了上海暖鍋用的紅亮紫藤鍋子,精炭代替木柴,那就少了北方大鍋菜的原味,接不上地氣,失去了觀眾的喝采聲。

         有人將餃子放在大鍋菜裡燉煮,因湯的鮮香濃郁,所以餃子也多了特殊的香味。

        聽家鄉人談大鍋菜,也才體會父親在世時對大鍋菜的懷念。

        過去每一個年節,他除了包水餃、做饅頭,還會煮一大鍋的五花肉、豆腐、木耳、白菜的湯;當時我們稱父親的這道湯是「大滷湯」(當時我們不懂父親做的是北方大鍋菜)

        年除夕,他拿著菜刀,將五花肉和黑木耳分別切成薄片或絲狀。豆腐先用油炸過。油起鍋時,將所有食材一一放進鍋裡,然後加滿水,煮滾後放鹽及一點點醬油,很簡單的一道年菜。

        過年期間,他的北方老鄉到我們家過節,總是對在廚房忙碌的母親說:「大嫂不要做太多菜,只要有大哥作的饅頭和水餃、油炸花生、茶葉蛋,大鍋菜和高粱酒,我們就滿足了。」父親則是默默不語。

 

醃 豆 腐

   

    姪子琨杰和建鋒等親戚的家,他們保持高邑老家居民年年醃肉與醃豆腐。一年養一頭豬,進入臘月後,就把豬給殺了,切成一塊塊的肉和猪頭、排骨等,放進鐵鍋裡煮、用油炸去水份,放入的洗淨晾乾的瓷缸內用炸肉的猪油灌封住;一直吃到第二年作新猪肉。

    琨杰說:「年年月月日日家裡都有醃肉可吃,歡迎姑姑回家鄉品嘗舌尖上的高邑美味醃肉。」

    高邑民間俗諺:「有豆腐不吃菜,有肉不吃豆腐。」因為醃豆腐是大鍋菜主要食材,也是年菜。

    姪女蘭果與外甥亞敏分別與我分享年幼磨豆腐的舊事。

    當時的生活窮苦,小孩子天不亮就得起來推磨子,做豆腐。因天氣很冷,所以只要一停下來,磨子就凍了。後來有人家改用驢子拉石磨。

    剛做的白豆腐,切片後加鹽浸透,(去除石腥味)經過蒸和油炸後,與花椒、茴香等香料一起拌勻。裝進瓷製的罐子並蓋緊。置放在陰涼處三至六個月,食用時,直接從罐子取出。

    家鄉親戚過年,幾乎每家都備有醃肉、醃豆腐、饅頭、水餃和酥魚等年菜;也是下酒菜。琨杰說:「各家都做了好多饅頭,加上年節菜,足夠一個月享用。」

    高邑老家親戚都熱情好客,所以年節期間賀新春拜年的親友,都會相互留客享用的年菜。

    住山西太原外甥小慈,或許回憶過去落後年代,手工做的年節佳餚,和懷念起以前的年味。他微信留下傷感的字語。

    「…以往過年缺的是年貨,不缺年味。現在過年不缺年貨,缺的是年味。過去的年味再也找不回來了。…

對離開故鄉已久的華人、對住在海內外的現代都市人、對60708090年代的人

,大概真的都忘了「年味」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