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非馬《一定有人哭泣》

 

蔡寧

 

2005312日,中國植樹節。這天,我在地球東半球的中國南京,與同事在秦淮河畔一處河灘種植意楊,而在地球西半球的美國芝加哥,當地華人舉辦了紀念美國華裔女作家張純如活動。活動中,被稱為 現代詩壇的一個異數”的海外著名詩人非馬先生,用中英兩種文字向世人公示並朗誦新作《一定有人哭泣------悼張純如》一詩。翌日即被《新詩代》版主、留學生安琪兒刊發於該網絡論壇上,全詩如下:

 

一定有人哭泣

 

在這樣的黃昏

風西邊來

雨從西邊來

 

而她就是忍不住 .

頭一個哭泣的那個人

對一堆堆

歷史的白骨

人間的不義與緘默

 

而她就是一開了頭

便止不住哭泣的那個人

人類的罪惡

冰峰般矗立在她四週

把她籠罩在重重陰影裡

使她窒息

 

一定有人哭泣

在這樣的黃昏

風從西邊來

雨從西邊來

 

要讀懂這首詩,首先要知道張純如是怎樣的一個人。

 

大凡關心南京大屠殺這一史實的人們,都會多多少少知道這位風華正茂的才女,於1997年在北美出版著作出版《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年南京浩劫》一書。該書是第一本以美國大眾為讀者的有關日軍在二戰期間在南京犯下滔天暴行的圖書,當年即在美國出版發行了50萬本,為西方讀者稱讚是當年度最佳書籍之一。書中翔實資料震驚了西方,讓更多的美國人了解到揭露日本法西斯在二戰期間在南京的燒殺、搶掠、奸淫,慘絕人寰地屠殺了30萬中國同胞。此書激怒了日本右翼份子,一些日本報章和雜誌對書中多張照片的真實性提出質疑,她本人也不斷遭到日本極右勢力的恐嚇與騷擾,不幸患了憂鬱症,於去年119日在洛斯蓋多斯市南部的一條鄉村公路上用手槍自殺,享年才36歲,了解她的人無不為之惋惜。噩耗轉來,南京各界大屠殺史學專家及張純如南京的朋友,在她於異國在加州洛斯阿托斯市下葬那天,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舉行了追思會,紀念這位讓世界瞭解了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著名作家。

非馬先生這首悼詩即是為悼念這位女作家寫的,詩平白、樸素、簡短,蘊藏了發人深省的命題,可謂以最經濟的手法,表達了最沉重的主題,通過藝術的感知、藝術意象的選擇和語言的提煉,用某種特定的典型場景與節奏表現出特定感情,創造出深沉的懷念情境和震撼人心的意境,讓人吟哦之間,聲聲叩擊心弦。故當這首詩在《新詩代》論壇一貼出,我即被其抒寫出的富含詩意的緬懷情思所抓住,回貼“這是一首樸素自然而意象迭起沉重歷史的好詩”,繼而下載細讀再三。

我以為此作雖短,然“平”中掘“奇”,耐人咀嚼。這首詩一共四節18122字,其中首節與最後一節,從文字看又屬重複無疑,但通過細讀就會發現其意味包含的情境則完全不一樣,我們不妨對這首詩再讀兩遍。

首段開門見山“一定有人哭泣”,且是“黃昏 ”時分,“風雨”也從西邊而至,給人一種悲痛的壓抑感,可謂是自然的陰沉景象與客觀的悼念感情交融迭起的畫面。但是,在我們讀了第二節、第三節後,特別是咀嚼“而她就是忍不住 \頭一個哭泣的那個人 ”,就明顯感到最後一節的復沓,則不僅有悲痛的情思,而且更有悲憤的意味,是在用詩吶喊、警省不要再出現這樣沉痛的“事件”。用非馬先生作詩的話來說,即是”從平凡的日常事物中找出不平凡的意義,從明明不可能的情況裡推出可能”,於貌似平凡中表現出不凡的意境。

此詩另一個鮮明的特點可謂是承轉自然,環環相扣出典型意象,表達出驚人的情境。讀此詩,我再次欽佩於非馬先生的詩歌藝術造詣,詩人在這詩的承轉與鋪排上,仍舊顯現了他不顯山不露水地自然承轉詩的意象與情境的特點,每節過渡自然且又跌宕起伏,就像電影的蒙太奇鏡頭一下切換到另一個相關畫面,雖然是突然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然卻恰到好處,營造出的情境扣人心弦。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第二節和第三節,詩人”先抑後揚”,在“頭一個哭泣的那個人”後,突然但卻是自然而然地切入 “對一堆堆 \歷史的白骨\ 人間的不義與緘默”的歷史時空。在這種機智的轉折下,讀者的思路被詩人帶入對張純如的深切懷念,追思她面對二戰時期日軍在南京屠殺30萬同胞的歷史,她是那樣心痛地“哭泣”,“而她就是一開了頭\便止不住哭泣的那個人”的再次強調,讓人體會出張純如的純真、善良,對歷史富有那樣的責任與良心,同時也感覺到她作為一個文化女人又有些“嬴弱”,讓人為此感到詩句的沉重和詩人的心痛。“人類的罪惡\ 冰峰般矗立在她四週 \把她籠罩在重重陰影裡 \使她窒息 ”,這些典型意象疊起的雜繁相異的因素於一體,已暗喻出南京大屠殺這一人間地獄的慘酷與今日日本右翼勢力想抹殺這一歷史的現實。大凡到過南京同胞殉難紀念館的人,站在那被日軍集體屠殺的殉難舊址上,看到發掘出的、用玻璃罩著的、從地下裸露的累累白骨,看到有的顱骨上有槍眼,有的腿骨被砍斷,橫七豎八,重重疊疊的白骨,的確一如重重白冰,讓人不寒而慄呀!而張純如這位華裔女作家只不過是還歷史本來面目,著寫了《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年南京浩劫》一書,在西方第一次控訴這種人類文明恥辱的暴行,就被國際的“重重陰影”而“窒息”了。她固然有“嬴弱”的一面,但她追求人格的完美,最後以一聲“槍響”警省世人呀。這些具有特殊場景與意味的意象,凝聚成令人心顫、心寒的畫面,用最少的文字,負載最多的意義,從而達到表層清晰可解,而深層總又包含著豐富的意蘊,以其強韌的藝術張力打進我們的內心深處,為之震撼而警省不該忘掉的歷史。

 “風從西邊來 \雨從西邊來”,當我們把這首詩與張純如的人生與品行相對應起來後,這裡的“西邊”暗喻什麼已不言而喻,而“頭一個哭泣的那個人”的喻指也十分自然與明確了,她在西方“頭一個”著寫了以美國大眾為讀者的那本《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年南京浩劫》書呀!

 

2006-3-12 14:44:00

中國北方文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