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形式,圓熟的技巧

 彥子

 

精致的形式,圓熟的技巧

--《醉漢》賞析

 

把短短的巷子

走成

一條曲折

蕩的

愁腸

 

左一腳十年

右一腳十年

 

母親啊

我正努力向您

走來

 

《醉漢》是台灣詩人非馬的一首小詩。整首詩僅十行四十字,然而內涵豐富,意境優美,讀來韻味悠長,如飲美酒,讓人愛不釋手。詩的前五行集中描繪了一個醉漢一次醉酒後回家的形象。“短短的巷子”被“走成”了“一條曲折/迴蕩的/萬里愁腸”,十九個字就把醉漢酒後精神恍惚、左搖右擺的神態淋漓盡致地傳達出來。六、七行則從時間上進行揭示:“左一腳十年/右一腳十年”,這不是醉漢某一次醉酒的經過,而是幾十年生活的一個特寫鏡頭。自然,這會讓讀者產生一個疑問:醉漢是一個醉鬼,沉湎於酒中,還是其心靈受到了某種煎熬,承受著無法言傳的痛苦?前者會讓人不恥,而後者,則具有某種震撼人心的美感,這正是作者所要詮釋的。接著讀下去:“母親啊/我正努力向您/走來”,子對母的深深眷戀之情,躍然紙上。

 

 

這是詩的表層意象傳遞給我們的印像,進一步理解,非馬是台灣詩人,海峽兩岸至今未能統一,國家分裂,骨肉離散,這中間有多少動人的故事,又有多少傷心的故事!一股難以言傳的複雜情緒被作者以短短的四十字含蓄而又深沉地傳達出來。從這個角度,很容易看出主人公(醉漢)其實是遠離祖國懷抱的遊子的象徵;而母親,正是對祖國的親切稱謂。海峽兩岸,隔海而望,距離是有限的,作者把它比作“短短的巷子”,然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有限的距離卻被無限拉長,成為“一條曲折/迴蕩的/萬里愁腸”,並且是“左一腳十年/右一腳十年”,長時間的跋涉和渴望,卻未能看到祖國的統一,這該是一種什麼心情呢?痛苦還是失望?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作者並未言明,這就留給讀者一個很大的想像空間,從而也拉近了讀者與詩的距離。最後,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母親啊/我正努力向您/走來”。這裡,“努力”是必要的,也是一個遊子對母親(祖國)的最熱情的回報。

 

 

這首精緻的小詩之所以美麗感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人稱轉換運用得很巧妙。前七行的主語由題目構成,可以看作第三人稱(醉漢),即“(醉漢)把短短的巷子/走成/一條曲折/迴蕩的/萬里愁腸/左一腳十年/右一腳十年”。此時,作者(讀者)和主人公(醉漢)的生活或者情感上還保持著一定的理性距離,然後在最後三行,作者開始揭示主題:“母親啊/我正努力向您/走來”,第三人稱也順勢轉換為第二人稱(母親-您)和第一人稱(我),這樣,作者與讀者與主人公(醉漢)一起融為第一人稱(我),徹底剔除了作者,特別是讀者心目中人為的距離,達到了一種水乳交融的境界,進而使主題得以揭示,情感得以昇華,小詩的結尾也因而顯得別有情趣,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走來”一詞把鏡頭拉近,表達了作者的希望和信心。

 

 

總之,精緻的外在形式,圓熟的表達技巧,以及詩所不可缺少的激情,共同構成了這首小詩的亮麗色彩。 

 

原載《語文天地》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