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承雄:奇巧的結構 深邃的哲理

 

——非馬《鳥籠》賞讀

 

 

【原詩】

 

 

打開

鳥籠的

讓鳥飛

 

 

把自由

還給

 

 

簡潔、新奇、含蘊、精緻是非馬現代詩創作的一個執著的藝術追求。這首題為《鳥籠》的小詩曾在台灣文壇和海外華文詩界廣獲好評,它集中地體現了這一追求。此詩之美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奇妙的詩行排列。

 

本詩分為兩小節。第一節敘事——開籠放鳥,第二節點出事件的動機——還自由給 籠子。全詩行句簡短,多至四字,少則一字,簡明醒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詩行的排列技巧。詩人採用斷行、跨行和空行的辦法,使詩句產生了極大的想像的空間。

 

詩歌的斷行是指詩人為了強調所要表達的某種情感或意念,而將本屬同一行的內容拆分為兩行或幾行排列。如“打開鳥籠的門”原是一句,卻拆成三行,使得動作(“打開”),打開的對象(“門”)及對象的屬性(“鳥籠的”)各自得以突出。又如“把自由還給鳥籠”原本也是一句,詩人將其分割成四行,其中“鳥”與“籠”各占一行,這就很容易觸發讀者的想像:究竟要把自由還給誰?是“鳥”,是“鳥籠”,還是“鳥”和“鳥籠”?詩歌的理趣之美正是經由這種別具匠心的文字“建築”而呈現出來。

 

詩歌的跨行是指借助有意加入的空行,創設詩歌意義空白,以激發讀者想像,啟發讀者思考。“讓鳥飛走”本是一句,詩人將其斷成兩行,而且在“走”字前後各插入一個空行(空行是指詩節與節之間的間距,它不僅有標示詩歌結構層次的功能,有的還有傳達言外之意的作用),突出了“走”的意蘊。這一“走”字橫跨兩節,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就文字排列的視覺形像上說,這個“走”字上下皆“空行”,具有強烈的象形意味。聯繫上一節的詩意,它使人彷彿看到一隻脫卻牢籠羈絆的囚鳥,不期而得自由、得以凌空自在翱翔的瀟灑姿態。聯繫下節的詩意看,這一“走”字,分明表達了“鳥籠”還自由給鳥而使自身也獲得解放的那種欣喜與興奮之情。

 

二、深邃的哲理蘊涵。

 

本詩之美不僅在於結構形式之巧,更在於哲理蘊涵之深。它形象地詮釋了個人與外部世界的關係。鳥籠是關鳥的,但鳥籠自擔負起看守鳥的任務的那天起,就將自己同時置於不自由的地位:只許關不能開,別無選擇。鳥籠剝奪了鳥的自由,也在使對象失去自由的過程中喪失了自己的自由。於是詩人突發奇思——把自由/還給//籠。但是,矛盾由此產生: 看守鳥兒本是鳥籠的神聖職責,當鳥籠打開了囚禁的枷鎖,還鳥兒以自由的藍天;那麼不再關鳥的鳥籠還有存在的價值嗎?或者說,成千上萬的“鳥籠”一樣都肩負著它們所身處的這個外部世界賦予的“責任”,作為其中的一份子的“我”——一只還鳥兒以自由的特立獨行 的“鳥籠”,如此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它能被外部世界所認同,能被傳統習俗所接納嗎?當鳥兒成為自由的鳥兒,而鳥籠已不再有意義,這也許就是存在的悖論!這正是本詩的理趣。“鳥籠”與“鳥”是本詩兩個關鍵的意。如果把“鳥”想像成是追求自由的人,那麼“鳥籠”是否可指人所生存的現實社會。這個社會存在著種種因襲的異化人的道德律令、精神桎梏等等,它統治著、強制著、囚禁著人;看來真要給鳥兒自由,理想的解決辦法並非開籠,而是將非人道的鳥籠徹底消滅。

 

 

高中語文教與學

關於作者

用戶名:林承雄

筆名:林黎元

地區: 福建-福鼎

行業: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