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轉折 辛辣的諷刺 ——非馬《通貨膨脹》賞析

 

林承雄

 

【原詩】

 

 

一把鈔票

從前可買

一個笑

 

一把鈔票

現在可買

不只

一個笑

 

 

【賞析】

 

     非馬原名馬為義,英文名字William Marr,一九三六年生於台灣台中市,在原籍廣東潮陽度過童年。他是台灣著名的現代詩人。他認為華文現代詩的主要特徵是社會性、新、象徵性、濃縮。他的詩既繼承中國古典詩歌注重煉字和造境的傳統,又追求詩意的警示和結構的張力;既借鑒歐美意象派詩歌所強調的“呈現美的意象”這一特色,又講究深刻的哲理蘊涵。“熟悉的陌生感”是非馬詩歌給讀者的最鮮明的印象。這首小詩即是典型的例證。

 

     詩題“通貨膨脹”是詩人興感抒懷的緣起,是讀者索解詩意的入口。“通貨膨脹”在政治經濟學中的定義是“指紙幣的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所需的金屬貨幣量”,在實際生活中給予人們最直觀的感受卻是貨幣的貶值。同等數量的鈔票,受通貨膨脹的影響,只能買到原來所能買到的商品的一部份。然而本詩中同量的“一把鈔票”卻能買到比以前更多的“商品”!這太令人匪夷所思了。這種奇特的逆轉,這種怪異的對比,給讀者帶來了強烈的陌生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局?為什麼詩人要這樣表達?原來詩人是以其別具匠心的逆向思維,為我們概括地揭示了台灣現實社會中的被扭曲被異化的另類“經濟活動”:由通貨膨脹引發的經濟危機,導致了失業者的大量湧現;更多的處於社會底層的失業婦女為生計所迫而從事出賣肉體的營生。於是乎,這種特殊商品的也就貶值了,同樣一把鈔票,可以買到更多的“笑”。通貨膨脹使那些嫖客、淫棍們得利,而賣笑的青樓女子卻落入了比以往更加苦難的深淵。這就冷峻的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社會之痼疾的辛辣的諷刺,抒發了詩人的悲憤之情。

 

      標題表層含義與全詩深層意旨的背離、逆轉是詩歌形成結構張力的常用手段。非馬恰恰擅長此法。正如美國詩人學會拉曼詩獎獲得者、芝加哥詩人李立揚的評論:“非馬的詩屬於那種詩派——表面上平凡,但在語言及感知上有獨特的轉折。”這首詩以其新奇的想像,高度的濃縮、劇烈的逆轉,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病態的深邃的理性洞察,對人生苦痛的嚴正的知性透視。非馬認為一個詩人“必須到太陽底下去同大家一起流血流汗,他必須成為社會有用的一員,然後才有可能寫出有血有肉的作品,才有可能對所生活的社會及時代作忠實批判和記錄。”讀此詩,我們可以鮮明地觸摸到詩人犀利的批判鋒芒。

 

 

 

初稿於06421  改定於422

 

 

 

高中語文教與學

 

關於作者

 

 

用戶名:林承雄

筆名:林黎元

地區: 福建-福鼎

行業: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