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非馬《中東風雲》

 

                林溪

 

 

 

原詩:

 

 

*中東風雲(作者:非馬)

 

  

連黃沙

都熬不住焦渴

紛紛鑽入

難民們的眼睛鼻孔耳朵與嘴巴

討水喝

 

卻發現都是些

被抽光了原油的

枯井

 

便一窩蜂

爭著去簇擁

軋軋的履帶

 

紅滾滾的太陽

早提醒它們

鮮血

最能止渴

 

 

以前讀過非馬老師的《非洲小孩》、《運煤夜車》、《獵小海豹圖》等作品,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非馬老師,可以用最簡煉的語言,來抓住讀者的心。當然這些作品裡同樣充滿了詩人對現實和人文的關注、關懷,對人類靈魂和真善美的思考。下面僅就這首《中東風雲》談一點自己讀後的看法,以拋磚引玉。

 

21世紀的曙光雖然照到了世界大地,但卻難以驅散長期厚積於巴以上空的陰霾。回眸巴以爭端,已有百年歷史。巴以之間的一切恩怨、紛爭乃至流血衝突,皆因爭奪生存空間———土地而引起的。 歷史的積怨和現實的利益,釀成了老祖宗同為閃族的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兄弟鬩牆”。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如同歷史上的所有戰爭一樣,最終的受害者仍然是普通人民百姓。

 

“中東地區”或“中東”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中東”地理上也是非洲與歐亞大陸的亞區。由於地理因素及連年戰爭對環境的破壞,這個地區的生存環境極其惡劣,特別是水的缺失,讓那裡的人常常被焦渴纏繞。

 

“連黃沙/都熬不住焦渴/紛紛鑽入/難民們的眼睛鼻孔耳朵與嘴巴/討水喝”第一節詩人便用了一個擬人的手法,通過對意象熟練組合,表現了當地對水的需求是多麼強烈,黃沙如此,人何以堪啊。

 

“卻發現都是些/被抽光了原油的/枯井”,承接第一節,焦渴的黃沙在難民的眼睛、鼻孔、耳朵、嘴巴裡依然找不到她們需要的水,還發現,那只是一些“被抽光了原油的枯井”,現實有多麼殘酷,但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又是誰呢?

 

“紅滾滾的太陽/早提醒它們/鮮血/最能止渴”,詩人並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用“鮮血”這個意象,結合上面的“原油”、“難民”對答案進行了分割----“戰爭”。看到這一節,讓讀者恍然大悟。值得 提出的是,最後兩行的穿透力和尖利感,令我咋舌。

 

非馬的詩簡潔、幹練、精煉,手起刀落,卻體現了作者深刻且充滿悲憫感的思考,也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餘地。本詩就充分體現了非馬詩歌的這一特徵,簡略的幾行詩,通過對意的分割、組合,表現出戰爭的殘酷性。

 

  

 

原載  兄弟論壇 2006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