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泛舟惠循間,山水清絕,口號四首』其一:雨過溪流沒舊灘,舟行竟日畫圖間。重重翠綠相環揖,臥看王維著色山。

    這也是一首疑似與汕尾有關的詩。李綱寫了四首詩,楊永可、葉良方『汕尾古今詩詞選』選兩首。當時的口號詩不同現在的口號詩,也不是口語詩,而是不打手稿,脫口所吟的詩。

李綱(10851140),字伯紀,江蘇無錫人,籍貫福建邵武。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將。曆官太常少卿、兵部侍郎、尚書右丞。李綱屢戰屢勝,屢勝屢貶,當了七十五天宰相被迫辭職,不久貶鄂州(今湖北武漢市武昌),繼又流放海南島萬安軍(今儋縣東南),直到建炎三年(1129)底才獲自由。著有『梁溪先生文 集』、『靖康傳信錄』、『梁溪詞』。其“口號四首”,是途徑惠州所寫,至於是否經過海陸豐,可信度較低。

惠州與循州的關係,比較複雜。隋開皇十年(590年),撤郡設州,合併始興郡、梁化郡、東官郡、義安郡置循州,直隸於中央,治歸善縣(今惠州市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因境內有循江得名。十一年,始興郡改設韶州,東官郡廢入番州,義安郡改設潮州,僅留原梁化郡地仍為循州。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為龍川郡,唐武德五年(622年)設循州總管 府,管轄韶州、潮州、循州。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撤循州總管府,三州均歸廣州總管府。此時循州,轄境相當於現在的香港特區、惠州市、深圳市、東莞市、汕尾市、河源市,廣州市新豐縣,梅州市興寧市、五華縣,及揭陽市西部,治所雷公墩(今五華縣華城鎮)中間也反復改名龍川郡、雷鄉郡、海豐郡。五代南漢 移治龍川縣(今龍川縣佗城),又分置禎州,轄境縮小。宋天禧四年(1020年)禎州改名惠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循州升為路,二十三年降為州。明 洪武二年(1369年)省入惠州府。

    中國行政區域變化頻繁,非專業人士很難理清。古代的州相當於現在的市,有直轄州、府級州、府轄州。循州級別越來越低、範圍越來越小、位置越來越東。上述三書稱循州含今海陸豐地區之說與廣東通志不符,五代至明初循州與惠州(原禎州)分治,明初併入惠州,宋朝循州轄 今河源市及梅州市部分,而海豐(今汕尾市全境及揭陽市部分)屬於惠州,“惠循間”相當於惠州市、汕尾市到河源市之間,就是歸善到龍川,或海豐到龍川,很難考證與汕尾有關或無關,說“惠陽至海豐一帶”、“惠州到海豐一帶”、“惠陽至陸豐一帶”也是比較牽強。

    牽強附會是發展旅遊一大優勢,『鏡花緣』寫唐敖“祖籍嶺南海豐郡河源縣”,河源市便在新豐江水庫樹碑刻上“鏡花緣”三字。唐敖祖籍海豐郡,也可以說是海豐的,當然也是汕尾的。正如襄陽和南陽都在爭諸葛亮的故居,清代襄陽人顧嘉衡到南陽任知府,南陽人借機拷問領導諸葛亮究竟是哪裡人。顧嘉衡靈機一動,就在南陽臥龍岡題寫了這樣一幅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就像高州冼夫人,茂名人說是茂名市高州的,而陽江人說高州治當時就在陽江。

    讀詩追史,思緒萬千,遂成一絕:

分分合合五千年,開口誰能釋變遷?

暗合王維山水畫,白沙浮起作詩箋。

 

                         2011.9.15星期四於汕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