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帳春風育化功

 

    近日拜讀許舍山人劄記〈寫在謝舒先生作品研討會後〉,其中有一段文字寫道:「我們一無所有地來到這個世上,必須有繼承,否則我們就沒有生存與發展的根據地。如今,人的精神狀態已今非昔比,然而在人類社會中必存在著某種永恆的東西,那就是良知。」這幾句簡單而真實的話,卻颇挑起了我的一些回憶.一段塵封已久的回憶.原因是早在二零零一年我亦曾經為一本特刊寫過一點類似的小文,所以有些所見略同之感。

 

    我在一九七八年冬季定居於英國中部以東的一個小鎮彼得堡Peterborough,次年冬季,與當地一班志同道合的僑胞在僑眾利益的大前題下,團結了區內以及鄰近僑胞力量,以守望相助,共同解決身居異域所遇到的問題,並且以延續炎黃子孫之文化承傳為目標,以不謀利、不談政治為宗旨,成立了《彼得堡華人會》.緊隨而來的一個重大項目就是要籌辦中文學校,盡早讓年青的一代能夠在異國接受中國文化的薰淘.當時有人認為自購物業、開辦中文學校乃係一勞永逸之舉.只是華人會成立伊始,百廢待興,無論人力物力財力均不足以擔此重任,而且法律手續繁瑣,時日遷延等等,似非上策.因建議於周末租賃現行學校教室,立竿見影,可以馬上開始上課,旋即與近郊之「蜜丘公立小學」(Honey Hill Community Primary School 磋商,校長霍士德先生(Principle Mr. Foster)認為中國人家庭觀念正確,家庭成員關係密切,尤其是夫妻間共同維護家庭之穩定與完整,非常值得研究與學習,慨然首允,並徵得門衛同意於周日午間十二點半至三點加班開門,只是加班費因不屬學校經費預算,須要我們自行負責.華人會欣然承命。

  

    我們又向當地「多元文化發展委員會」(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council)求助,主席羅傑士先生(Mr. Ali Rogers)認為基本上發展及維護母語是委員會之宗旨及應負之責任,欣然答應支付每周之全部課室租金並資助學生筆墨費.由是中文班已漸具雛形.

 

    我們於當地大學訪得幾位留學生,願意擔任義務教師.我忝主教務.並幸蒙「香港事務處」駐英文化專員陳友芳先生義務供應全部教科書.後來陳友芳先生回述職,我曾書贈一聯以酬謝先生相助之德云:『直諒多聞稱益友;言功碩德挹清芳.』

 

    「彼得堡中文學校」於一九八零年春季正式宣告成立.乃是一不謀利機構,一切經費慨由《彼得堡華人會》負責支付.學生不分種族、宗教、及政治均免費入學.當時決定先開初、中、高三班,開始時學生五十多人,後來增至八十多人.其中包括有幾位英國小孩,分為六班、教授小學課程。並於課餘及傳統節日舉辦文娛活動.華人會及學生家長亦經常於周日藉機在學校大堂聚會,會務蒸蒸日上.

 

    一九八一年初,我迫於「稻粱謀」而舉家遷往內陸城市伯明翰Birmingham)定居履新.一去十八年,其間迭經風浪,起伏無常,不禁慨然有「難為水」之感,乃於一九九八年冬季遷回彼得堡過起了較為平靜的生活。

 

    在這段時間,中文學校亦一直按照計劃培育了不少青年學子,可惜在一九八七年因人事問題而輟學,幸好在二零零一年新一代的華人會會友、啟用了一班新人重新復課,新人事,新作風,不但恢復了原來的小學課程,還加入了英國教育部制定的中文初中會考(GCSE)和高中會考(A Level)等課程.歷年來報送會考者悉數以高成績通過考取,為華人子弟在高度競爭的大學入學考核提高了競爭力.並且培養已經畢業的學生回校協助教務.十多年來,學校師生孜孜不倦,成績斐然。

 

    二零零一年八月,復課後的《彼得堡中文學校》十週年校慶,特編印十週年紀念特刊,要我給他們題寫封面並且要我為特刊寫幾句話;我就寫了一篇五、六百字的小文,其中有一段寫道:『萬變不離其宗,筆者認為還是要從基本做起.我們須要在飽受變化衝擊的心靈裡培植下一顆種籽,讓它在理面萌芽生根,茁壯起來,將來它就一定會開花結果.這顆種籽就是一個「恕」字.』

(見附圖)當時,我還為此事寫了一首律詩;今轉錄如下列,以為本文之殿。

 

敬題《彼得堡中文學校》十週年紀念

 

藍蔞蓽路啟黌宮  兀兀營營慎始終

不絕弦歌千載業  遍栽桃李十年同

黃魂季世興亡事  絳帳春風育化功

壽國棟樑從地起  端憑僑彥濟和衷

 

黃培玢 20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