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州阿拉勒古鎮記遊

 

(三)

 

     

       六月十一號,天氣晴朗,陽光明媚。中午,我來到了阿拉勒鎮的金山博物館。

 

        正中間是一排高高的台階,筆直地通向一座中國古代城樓樣式的灰色建築。金黃色的磚瓦、飛龍走獸雕刻、以藍天為背景,在晴空中勾勒出整座建築的外形輪廓。台階兩旁分別植有一株茂盛的楊柳樹。冬日裡的風吹來雖然帶著點寒意,卻不失為柳枝兒添上幾分飄逸的豐姿。陽光來得正是時候,把我渾身照得暖洋洋的,把兩株垂柳幻化成千萬條金絲簾,從天而降。不信?請看看地面上已經鋪上了一層用金色的柳葉,綠色的草坪和褐色的潤土編織而成的地毯了。也許昨夜下過一場雨,太陽蒸發起來的空氣中還帶著泥土的氣息。右邊的柳樹下立著一尊兩米高的孔子塑像。

 

        我緩步走上台階,耳際隨風傳來一曲柔美婉轉的古箏《春江花月夜》。跨過門檻,便是一個方形天井。抬頭一望,這片寸方的藍天中央還懸掛著五個大紅燈籠,燈籠上貼著格外醒目的金色字“恭喜發財”,甚是討人喜愛。大門的左側立著一尊威武的關公像。它的背後豎著一面小布旗子,上面用英文寫著“關公是中國人民的守護神,他保護人民免受戰爭恐懼,是英勇善戰的典範。他品德高尚,代表了忠誠和責任心。他對抗所有和平的干擾者,肩負保衛中國,抵禦一切內外敵人的責任”。我誠心敬拜并奉上香火。

 

        走進室內,首先見到一個陳列室,擺放著各式精緻的中國傳統工藝品。我擺弄著每件似曾相識的小玩意,回憶著童年時曾經與它們相伴的緣分。最後選了一套喜愛的茶具,來到櫃檯前準備付款并購買門票。招呼我的是一位七十來歲的銀髮老太太。她一邊忙著幫我包裝好貨品,一邊關切地問我旅程可好?有需要幫忙的嗎?我就順便問她,這個鎮上有什麼好去處

? 她走出櫃檯,來到對面的架子上,抽出多張景點宣傳單,逐一向我介紹。我選定了幾個後

,她方怕我不認路,又繞回到櫃檯前,拿出一張地圖,用筆點出它們的位置,再劃出一條從該地出發所要經過的路線圖送給我。她看見我身上背著行囊,還要提著新買的貨品,便主動提出可以幫我保管物品,這樣方便我參觀展覽。老太太熱情耐心的服務態度讓我受寵若驚。我是何許人也,得此待遇?難道是這個博物館的先人有靈,托它們的福?我帶著一肚子的疑問步入館內。這時剛好碰到三三兩兩的遊客步出展館,低頭沉吟說“太艱苦了!太艱苦了!

”。老太太連聲回應“是啊!是啊!” 我置身其中,一剎那眼淚奪眶而出。老太太繼續忙碌地回答我後面的遊客提出的問題。我深受感動,能遇上這麼一位熟悉中國文化,尊敬我們的華人先輩開拓者,理解他們辛酸的老太太,在我所認識的西方人當中實屬罕有。

 

        展覽館的中間是一條長長的通道,兩側採用木板隔牆分開多個實景,運用圖畫、工具、器皿的擺設,重現昔日華人淘金者的生活狀況。每幅隔牆上都有一個顯眼的大標題,一看便認出這是著名書法家,兼我們文化班老師游啟慶先生的字跡了。標題下還有文字敘述華工艱苦的現實生活歷程。因為在我前期的文章中已作過描述,在此就不再重複了。而令人欣喜的是,展廳用了另一半的空間陳列著中國的字畫、陶瓷工藝精品、傳統戲服、臉譜。牆壁上依次掛著一幅幅大畫板,描繪的是萬里長城、故宮、遼闊疆土,用中英文雙語介紹中國的封建皇朝歷史、中國人的偉大發明創造、儒釋道的宗教哲學思想、文字和吉祥符號、陰陽的道理

、人民的節慶、祭祀和家庭生活習俗,可以說是對中國文化的一個大範圍的概述了。

 

        另外,還有兩個相鄰的小房間。一個是古色古香的書齋,擺設著多套精緻的茶具。牆上掛著一幅畫,饒有童趣的,畫上一個背著草帽的牧童騎在牛背上專心地看書。右上方附有對聯曰“莫問辛苦有多少,耕耘自由新收穫”,正中點題,兩個紅色大字“耕耘”。另一個小房間設有左右兩排矮桌椅。桌上的電腦裡安裝了學習中文的軟件,還有筆、墨、筆劃字帖。裡面有兩個金髮小女孩正在提著毛筆嘗試練習寫書法。看著此情此景,我心想如果房間里裡滿了各個民族的孩子一起學習書法,那該多好啊!

 

        整個下午,遊客稀稀落落的,就只有十來位。要麼是老人帶著孫兒,要麼是父母帶著兒女。最後我步入視聽室,也是只有我一人。老太太很周到,特意為我轉換成中文版的錄影。影片以真人演繹一百五十年前華工在阿拉勒的生活,總結了中國華人曾經夢想擺脫貧困來碰碰運氣,阿拉勒鎮就這樣應運而生。華人不辭勞苦,勇往直前的風範一直遺留到今日的澳洲

。他們的後裔散佈在澳洲各地,對澳洲多姿多彩的文化作出了貢獻。中國傳統的風俗習慣已經融入了澳洲的社會結構之中。我們每年都舉辦遊行,使我們不會忘記多元文化傳統。影片以主角,一位華人先輩的話“前人開路,後人行,我為你們開了路了”結束了該影片。

 

        走出視聽室,門邊的柱子上張貼著一張當年霍華德總理與胡錦濤主席會面的合照。出口處的天花頂上懸掛著一副刺繡,名為“百鳥朝陽”,繡有旭日初昇,松樹下雞鳴報曉、春江水暖鴨先知、孔雀開屏、鸞鳳和鳴、百鳥朝鳳,好一派喜氣吉祥的景象。落款是于一九九一年“台山縣人民政府贈”, 祝中澳兩國友誼日益發展。

 

        我步出展廳,依然還是老太太一人站在櫃檯前。我情不自禁地對她說“太讓我感動了!

”。 老太太回答“是啊,很感動。但是你有你的感動,我有我的感動。” 我愣了一下,無數條還沉浸在歷史回憶中的神經一下子回到現實當中。 我問她這個鎮的華人多嗎?她告訴我,以前淘金的華人大部分回國了,留下來的華人在淘金潮過後也遷到別處去了。這裡的居民多數是本地出生的,包括她自己。我繼續問她“平時也像今天這麼少遊客嗎?”她說“ 遊客不多,大部分是老人帶兒孫來,還有就是維省和南澳的學校組織學生前來參觀,政府努力保持這個鎮的原貌,保持它的歷史傳統,讓人們不要忘記歷史。我們很希望社會的風氣能回到我們年輕的時候。” 看看手錶,已經超過閉館時間二十多分鐘了,我不好意思再耽擱她的下班時間便向她告辭。她要送我到大門口,看見她雙腿走動不是很便捷。我勸她不必了,她還是堅持,步履蹣跚地帶領我出去。我邊走邊問她,工作幾天?她說她是義工,一周七天,從十一點到四點,只有聖誕節休息。我步下台階,回頭望著她。老太太一邊慢慢地推動兩扇大紅門,一邊與我揮手告別。大門關上,我回過頭不勝感慨,老太太這份不懈的堅持和堅定的信念,可能只有這裡與她日夕相伴的孔子像和關公像最能理解了。

 

        也幸好有這個博物館,和屹立的孔子像、關公像,讓我們這些飄洋過海的遊子,有一個精神棲息之地。車水馬龍,花月春風,千帆過盡,正氣長留。衷心感激我們所有的華人前輩為我們開闢了這條多元文化的大道,祝願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在澳洲落地生根,福蔭澤後。

                                                                                   

                                                            二零一七年九月廿九日於墨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