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九寨溝》系列散文之七

 

藏羌風情

 

身在人間仙境的九寨溝,當然期盼著遠離塵俗的空靈境界,於是漫步於翡翠河上的扎如橋。這是一座極富藏族風格的木結構廊橋,原色的木柱、鋪墊和圍欄,以及翹簷式頂蓋,質樸而別緻。一行五彩的龍達懸掛在橋沿上,山風吹來,翻飛的龍達恰似層層的期待被思緒的靈感不斷地翻開。怪松傲岸,湍流沖石,遠處殘破的獨木舟乘載著寶鏡崖上歲月的累累鑿痕,悠遠而空靈的人生歸宿之感油然而生。

 

  過了扎如橋,走在扎如馬道上。但見馬道迴旋於林間岩下。當年藏族英雄格薩爾王曾縱馬此道。這條古老的馬道,一路老樹亂藤,怪石奇岩,湍流橫溢,草坡羊群,果園古寺,尤其是道外的碧宇浮雲,雪域關山,令人頓生離塵脫俗之感。

 

  那天正是農曆十五,只見馬道熙熙攘攘,成群結隊的藏胞帶著酒和柏枝前往轉山拜佛,我們好奇地跟隨他們走寨轉山,受到盛情相待。藏胞們捧上酥油奶茶和好酒,讓我們分享山神的祝福。

 

  沿著扎如馬道前行,路過一片蘋果園,那聞名遐邇的扎如寺就座落在蘋果園中。果林掩映著它的金頂紅簷,五色經幡切切祈禱於風中,那原始土著宗教的遺風與肅穆的禪味瀰漫於寺內外。面臨寶鏡崖,背依一脈蒼山的扎如寺,有著濃郁的藏族寺廟特色。它由大殿、藏經樓、迎客樓、樂台、茶房等六部分組成,另有喇嘛居室多間。大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地上鋪著羊毛地毯。大殿頂沿飾有三個金頂、四個金鐘,頂沿正前方還塑有象徵生死輪迴的金輪。每天早晨,喇嘛們都在大殿念經禱告,誦經聲低沉地迴蕩著。一排排火苗閃閃的酥油燈,映照著一雙雙虔誠的眼睛,忽明忽暗,充滿著神秘。

 

  扎如寺不遠處,便有藏族村寨。九寨溝因溝內有九個村寨而得名。散落在群山之中的村寨,原始、古樸而寧靜。這些村寨多以木結構為主,木樓一般為三層,底層關牲畜並儲藏蔬菜等;第二層為家人和神靈共居處所,重要物品也存放於此;第三層貯藏糧食、草料及竹、木質農具等。如今,人畜共居的建築已經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一樓一底的建築,九寨溝的民居非常講究。牆壁、房樑、門框上,畫著各尊保護神。家家有佛龕、經輪,家人天天搖轉經輪,進香拜佛。九寨溝民居所表現出來的建築文化,顯示著地域文化學和民族文化學的特色,與人們的生存環境密切相關。

 

  羌人的建築則與石頭緣分很深,尤其是白色石頭。出於對神的崇拜,羌人把白石頭視為神物,凡碉樓、房子、堤壩都以白石為主材,用黃泥粘合。碉樓的建造尤為精彩。最高的達三十米,十三層,數百年屹立不倒。

 

  羌族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幾個古老民族之一,早先生活在西北地方,遊牧為主。後來逐漸南遷,分化演變成了許多近現代民族,如藏族、白族、傈傈族、基諾族、景頗族、拉祜族、納西族、彝族、普米族、哈尼族等,都與羌族有或近或遠的歷史淵源。古代羌人到達川西北一帶後,定居下來,進入了農耕社會。

 

  藏羌民族保留在九寨溝最隆重的節日乃是春節。過年前家家戶戶都要貼上守護神和八寶吉祥圖,除夕夜吃團圓飯,初一初二家人團聚,初三開始為大眾活動,舞獅舞龍,尤其是民族聯歡會,盛大而熱烈。

 

  藏羌民族之風情,究其韻味,奇特、古樸而空靈,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