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為心聲 詩如其人

我讀鍾展南文友

 

鍾展南文友先後把他的兩部文學著作《寸草集》和《秋光集》贈送給我,於是,我鄭重其事地悅讀起來。過去幾十年,我也讀過他寫的不少詩文,只是這一回我讀得更集中,更系統,體會更深些。

 

                      

“文為心聲,詩如其人”。我同意楊方笙先生對鍾展南文友的評價:他在汕頭大學,在汕頭特區報社工作,後來又被選擢當了汕頭市政協、市政府和市人大常委會的領導,晤面時依然很熱情謙和,不像某些領導幹部那麼高調和強勢。“直至他接任杏園詩社社長,而我還算得上是杏園詩社的老朋友,這才更能讀其詩識其人,以其人驗其詩。概括說來,與其說他給我留下的是一位領導幹部的印象,還不如說留下的是一位文人、學人的印象。”楊先生的印象是客觀的。幾十年來,鍾展南文友也留給我這樣的良好印象。

那麼,鍾展南文友對於自己和自己的詩文又是怎樣看的呢?讀讀作者簡介,寥寥百餘字,便概括了他那在別人眼裡足以為驕傲的人生經歷、成就、地位與榮譽,顯得十分平實、低調與謙遜。對於《寸草集》等作品,他自己認為:說起來真是十分慚愧,呈現在諸位面前的《寸草集》,實在是一本不起眼的小冊子,內容很單薄,很不夠分量。它就像一寸小草,實在報答不了春天的光輝和關愛。

鍾展南文友說,對文學的結緣和喜愛,可以說是由來已久的事。早在幼小的童年,《天方夜譚》的故事就讓他入迷。讀小學的時候,古典四大名著就已經囫圇吞棗地啃過。以後有幸考上中山大學,報的也是中文系。對於寫作,他是神往的,對於能夠坐冷板凳寫文章的人,他是由衷敬佩的。他歷來認為,能夠靜下心來寫點東西,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正因此,他歷來非常尊重文友們。去年,他給我打來電話說,他退休了,清理家中書房,百分之九十的書籍都要清理出來,贈送給汕頭市和汕頭大學等圖書館,不過我林繼宗送給他的書例外,他保存下來了。我心中感謝鍾展南文友,回了他一句帶玩笑的話:“謝謝您在大清剿中的不殺之恩。”我們都會心地笑了。

 

                      

鍾展南文友有值得肯定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他有自己堅定的價值取向,他始終堅持主旋律和正能量。他在《五絕·退休》中響亮地吟唱:時光驟覺多,排遣欲如何?補讀詩書畫,長吟正氣歌。

展南文友說自己的作品——首先是對新時期的由衷讚美,對改革開放的熱情謳歌。沒有高考制度的恢復,他很可能還是一介農夫;沒有鄧小平以及他的追隨者的革故鼎新,中國可能早就被開除“球籍”。其次是對潮汕大地的摯愛眷戀。生於斯長於斯的展南文友,對潮汕大地一草一木都充滿感情,對家鄉的發展變化更是歡欣鼓舞。再次,作品多少也流露出對真善美的嚮往。讀書人都有其內心的追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就是他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在《東風第一枝·與周君縱論人生》中,作家抒寫道:“笑談人世榮辱。金戈鐵馬英姿,豈意功名利祿。青春一代,思奮發,向榮蔥郁。學偉人,鷹擊長空,熱血竭誠家國。”“養操守,松竹莊肅。修品德,梅蘭香馥。雄心百載攻關,高情十年樹木。”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意蘊清亮而堅定。怪不得,他在《七律·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中高吟:盧溝曉月驚殘夢,窯洞紅燈砥柱流。保衛湖湘多壯舉,堅持晉察有鴻籌。和平發展安邦策,起舞聞雞待旦求!

     作家在《將軍種花與夫人賣畫》中,熱情地謳歌蔡廷鍇將軍和何香凝女士。蔡廷鍇這位威震中外的抗日將領,不受高官厚祿所利誘,保持著淡薄人生的高潔節操。十九路軍抗日失敗後,他來到桂林,在灕江東岸園背村附近,親自種植茉莉,以微薄的賣花收入為生。蔡將軍辛勤栽種,細心護惜,將茉莉園整治得欣欣向榮,而他自己則樂在其中。北伐後,蔣介石倒行逆施,國內軍閥陷入混戰,當此濁流滾滾之際,廖夫人何香凝不屑與這些民族敗類同流合污,毅然遠離故國,飄洋過海到歐洲讀書學畫。當時,不少達官貴人假惺惺地要予以“資助”,蔣介石政權也準備給與“津貼”。廖夫人概不接受。她舉辦展覽會來賣畫,以賣畫的收入作為赴歐旅費和子女生活、教育的費用。她的宗旨是:“一家生活憑賣畫,不使人間造孽錢”。她的高風亮節,博得了各界革命的仁人志士的欽佩。廖夫人對自己是淡薄節儉,對革命對同志卻是慷慨解囊,傾盡所有。作家以蔡廷鍇將軍和廖夫人人生的高潔情操寄寓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在《由“發憤著書”到“不平則鳴”》中,作家認為,“文章憎命達。”古往今來,讀書而有成就的人往往與安逸生活無緣,而倒是與坎坷的命運親近。他寫道:司馬遷發憤著書的精神,在漢以後的歷代讀書人中得到很好的繼承。至唐,在大文學家韓愈手裡,更得到深刻總結和發揚光大。“不平則鳴”,正是這種精神的精髓。作家又表達了鮮明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讀來覺得更有意思的是《江淹才盡與鮑照才盡》一文。文學史上往往有不少相似之處。南朝期間,就有兩個關於“才盡”的故事。曾歷宋、齊、梁三代的江淹,“少孤貧”,不得不“常採薪以養母”。雖“少以文章顯”,卻並未受重視,反而受人牽連下獄,以後為官又遭貶。悲憤抑鬱的思緒和離家去國的情懷,熔鑄了江淹工麗委婉的文筆。他終於寫出了《別賦》《恨賦》等傳誦千古的傑作。詩人的才華倘若繼續發展下去,應該有更高的造就。可惜,晚年他被封為醴陵侯,在躊躇滿志之中,也就“才思微退”了,終於落下個江郎才盡的笑名。比江淹稍前的鮑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是一個“上挽曹、劉之逸步,下開李、杜之先鞭”的重要詩人。然而,他“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為了避免忌才的宋世祖的猜忌,他不得不故意寫些“鄙言累句”的文章以苟全性命於亂世。當時人們咸謂鮑照“才盡”,其實並沒有明白他的苦衷。江淹的才盡,是真才盡。它給我們“窮而後工”,以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啟示。而鮑照的“才盡”是假才盡。我們自然聯想到文網羅織的年代,優秀文學家不得不輟筆的苦痛。這又是作家對於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有趣表述。

    作家在《賀聖朝·屈原頌》中,已經將人生觀與價值觀延伸到使命感和責任感上了。“年年端午憂傷裡,沐浴龍舟水。揚清激濁誦騷辭,舉國追詩史。”詩人和我們都有責任為人間激濁揚清。在《汕大戀歌》中,作家歌吟:“肩負著海外赤子的重托,凝聚著粵東父老半個多世紀來的熱望,開天闢地,前無古人,理想之船終將掛上勝利的風帆!”人生觀與價值觀再次延伸到使命感和責任感上了。因為肩負重托,凝聚熱望,我們有責任讓理想之船乘風破浪。

    作家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還表現在家國情懷、華夏情結上。您聽:《鵲橋仙·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先賢倉頡運奇思,造就了妙韻窈窕。”“美麗中文不老。神州氣象待弘揚,定光大炎黃瑰寶。”在《滄海桑田話潮汕》中,我們再度聆聽到了作家對家國情懷、華夏情結的高吟。

使命感和責任感催生了歲月的緊迫感。請讀《桃花》:“灼灼紅豔映清流,顧盼多姿耀高丘。也知明年能再發,豈堪盛夏又經秋!”

 

                     

    鍾展南文友在他詩文的字裡行間,充滿著殷殷親情,讀來令人感動。請吟:《七律·懷念母親》:慈顏仙逝已多年,宛似音容在眼前。開工辛勞鄰里贊,持家勤儉美名傳。助人為樂推心腹,望子成龍盼眼穿!奪命庸醫真可恨,至今哀痛淚漣漣。這最後兩句,充分表達了作家強烈的憤慨情緒。在他的詩文中,是極為罕見的。因為作家性格的主旋律是謙和的。足見奪命庸醫之可惡!

我們再吟誦他的《七律·懷念父親》:父親處世重真誠,做事為人講摯情。教育兒孫崇國學,扶持手足振家聲。關心桑梓添微力,體貼清寒恤後生。節儉辛勤多業績,追求進步向光明。同樣充滿著殷殷親情。在兩首七律中,高度而又精準地概括了雙親一生的品性與作為。真乃知父知母莫如子也!

作家不僅心傾親情,而且非常注重友情。請吟他的《浪淘沙·寄老同學》:歷二十春秋,素友難求,分離一旦萬縷愁。唯有深情付片紙,甚處登樓?恰秀特風流,大度雄謀,追隨擊水遏飛舟。何必清高空自許,早換蒼頭!此詞使我深深感受到了作家對同學的款款深情。當然,他對母校更充滿了一如既往的深情,請聽七律·中山大學九秩華誕》:珠水雲山育棟樑,先生手創意昂揚!耕耘播種青春樂,探索薰陶智慧光。九秩培才成國器,四年求學伴書香。欣逢改革興邦日,遙祝豐隆事業昌。

 

 

                                

楊方笙先生評價鍾展南文友鍾情文化之心未變,精力、興趣還比較旺盛,過去他是“學而優則仕”,現在我們期望他“仕而優則學”,從不斷學習中提高創作詩詞的本領,繼續為發展潮汕的詩詞文化而努力。我很贊同楊方笙先生的評價和希望。我認定展南文友鍾情文化之心是始終如一的,並且可能越來越強烈。其文化實踐也會越來越多,因為退休後的時間寬裕了。

展南文友的詩文是當代人反映當代生活,表現當代人心態情懷的詩,我們不應當以漢魂晉韻、唐音宋調的標準去衡量。楊方笙先生此言甚為客觀。我看展南文友的詩文在反映時代生活、人民生態、社會情景等方面,是有所作為的。其思想性、藝術性和個性化是顯而易見的。

    在《林大欽家貧嗜學》中,展南文友稱“林大欽是潮汕人民的驕傲。他聰明機警。工詩詞、善聯對。潮汕地區至今還留傳著不少關於他的趣聞和佳話。”作家認為林大欽的成功主要在於勤學不輟。林大欽家境十分貧寒,讀不起書,只好在家自學。他太喜歡書了,他的文章深受“三蘇”的影響,下筆為文,不論文風文氣,都與“三蘇”十分相似。他博通經史、諸子百家以及歷代詩文。嘉靖壬辰年,林大欽大魁天下,得中科首甲狀元,時年才二十二歲。聰明出自勤奮,苦學方能成才,這正是古今中外顛撲不破的真理。在《歷代潮人著撰漫談》中,展南文友歷數歷代潮人著撰的大量事實,強調繼承先人勤奮治學精神的重要性。

    事實上,展南文友自身已經具備了勤奮治學的精神。他在《青玉案·長讀蘇詞》中的吟唱,正是自身的寫照:平生最愛東坡句,不釋卷、頻批註。回首當年誰共度?荒村野嶺,知青農戶。零落雲深處。晨昏展讀經寒暑,領悟於心打基礎。灑脫人生當效汝。往來天地,清心高舉。努力光明路。

    由於好學勤奮,展南文友打下了堅實的漢語和文學功底。他的《不要分道揚“標”,切忌病入膏“盲”》和《只宜興高采烈,豈可得意忘形》等文章,都是明顯的見證。

    展南文友還具備了顯著的學術與藝術探索的精神。他在《留衣亭上論是非》一文中,指出韓愈與大顛的交往,引起後人無休止的爭論。宋代理學大師周敦頤對韓愈的作為大不以為然;明代著名詩人袁宏道對此更是感慨萬端,認為韓愈不是攻擊佛法,而是善護佛法;清人鄭昌時則認為這正是韓愈反佛的一種特殊形式,體現了他對佛門中人的良苦用心。見仁見智,莫衷一是,前人的爭議,增添了人們探索奧秘的意趣。展南文友本人又有何看法呢?可惜,他沒有明說。

    我最欣賞的還是展南文友中山大學的畢業論文《論“文以載道”與“不平則鳴”的關係》。該文抓住中心,深入論述,層層分析,邏輯嚴密,論據充足,論點鮮明,結論正確。

展南文友將“文以載道”與“不平則鳴”兩者的關係放在韓愈的文學實踐中去考察,認為它們之間互為補充、互為對立的關係就看得更為清楚。兩者構成的關係有如下三個層次:

A.“載道”與“鳴不平”相補充;

B.“載道”與“鳴不平”相對立,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載道”,即所載之道乃所謂代聖賢立言。

C.“載道”與“鳴不平”相對立,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鳴不平”,即所鳴非關道的宏旨,甚至標新立異、離經叛道。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載道”與“鳴不平”兩者互為補充的只有A類,兩者對立的卻有BC兩類。從韓集看,B類作品也即真正的衛道作品並不太多,主要作品由AC兩類構成,而A類佔比重最大,也就是說,在創作實踐上,“載道”與“鳴不平”互為補充是主要傾向。此文足見展南文友大學時代便具備了顯著的學術與藝術探索精神。這是非常可貴的。

                      

    展南文友的家國情韻是深厚的,他欣喜於廈深鐵路通車,笑吟“寒冬時節報春聲,閩粵通途千里行。共築神州家國夢,京華決定是明燈。”他為家鄉而自豪,喜吟“汕頭好,發展上通途。今日同城汕潮揭,明朝齊步廣深珠。精緻造潮都。”

他的文化情懷是深沉的,請讀《七絕·潮陽笛套》:清音婉轉上雲端,又似鳴泉下險灘。白雪陽春和者寡,潮陽笛套至今傳。再讀《浣溪沙·安福杯首屆國際潮人文學獎》:寫作從來貴認真,書生樂道也安貧,但求靈感可通神。還讀【七絕·賀潮汕文學院《潮人文學》創刊】:嶺東風物稱鄒魯,今日特區更擴圍。萬紫千紅樹一幟,潮人文學競芳菲。

他的人文意蘊是深切的,請聽《七絕·悼莊明瑞老》:青春歸國赴戎機,晚節高吟革命詩。澹泊清風多壽考,堂堂潮汕一男兒。

展南文友的新詩不多,不過也有佳作。《也許》短短八行,卻展示了高遠深沉的意象,顯示了作家豐富而強烈的想像力。

 

汕頭市杏園詩社成立四分之一世紀了。二十五年來,杏園詩社經歷了六屆理事會,五位社長。展南文友作為五位社長之一,他是當之無愧的。而今,他退了,但他依然發揮著重要的影嚮和積極的作用。當然,這些影嚮和作用包括展南文友自身的創作實踐和成果。

文友們和我都真心希望並且期待著展南文友更上一層樓。我想,這應當是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