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搖曳的車前草

 

    車前草古稱芣苢,中藥謂之車前子,又名五根草、豬肚菜、蛤蟆草、豬耳朵穗子、牛甜菜等,東北人叫車軲轆菜、山東人叫牛舌頭棵、江蘇人叫打官司草,地域風俗不同,各有各的叫法。
    
採採芣苢,薄言采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根據《詩經》的描述,至少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先民就有採食車前草的習俗。先民們載歌載舞採摘車前草,說明心情是愉悅的、身體是健康的,因此判斷,最初的目的僅僅局限於食用。
    
東漢初年,雲台二十八將之一的馬武率軍西征,途中為敵軍困於荒漠之中。時值盛夏,天旱無雨,士兵及戰馬陸續因饑渴而亡,倖存者也大都腹部脹滿,滴尿滲血,小解困難。隨軍郎中診斷為尿血症,但苦於無藥束手無策。一天,馬武的馬夫發現他飼養的三匹戰馬格外精神,經過觀察,他發現這幾匹馬啃食了附近一種形似牛耳的野草。馬夫大受啟發,開始煮食牛耳野草,不久緩解了腹脹,小解也開始正常,他立即向馬武報告。將軍半信半疑,命全軍開始大嚼特嚼牛耳野草,幾天後兵馬症狀全無。馬將軍追問野草採自哪裡,馬夫順手一指:將軍,車前既是。馬武朗聲大笑:車前草,車前草,真乃天助我也。車前草因而得名。故事的另一個版本把主角換成了霍去病,這些大可不必窮究,可以證實的是:我們的祖先至少在漢代,就認識到了車前草的藥用價值。
    
據歷代醫學專著的記載,車前草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明目、祛痰、平喘等藥理作用,可治療感冒、高血壓、目赤、痄腮、尿血、小便不通等多種疾病。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引述唐人王旻在《山居錄》的記載:有種車前剪苗食法,則昔人常以為蔬矣。今野人猶採食之。說的是唐代以前的古人把車前草當做蔬菜食用,而唐代只有野人才採挖食用,這裡的野人指的是居於窮鄉僻壤的窮苦之人。無獨有偶的是,清代山東棲霞學者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也提到:野人亦煮啖之。其實這些著書者高踞廟堂,難免孤陋寡聞,天災人禍的饑荒之年,煮啖車前草就不僅僅局限於野人了。
    
記得童年的春天,在那菜蔬青黃不接的時節,小夥伴們三三兩兩相約到山路旁,一邊採挖車前草的嫩苗,一邊哼唱著車軲轆菜呀葉兒圓,長不高來爬不遠,車壓腳踩沒人管……”母親們用靈巧的雙手為孩子們製作最簡約的美食,或把燙好的車前草嫩苗切碎和在麵粉裡蒸成菜團,或做成餡料蒸餃子包子,或削幾個土豆搭配熬湯,當然也可以直接蘸著農家大醬下飯。車軲轆菜那淡淡的藥香味兒瀰漫在鄉下人家的灶台附近,那爽滑、清新的口感令孩子們的食慾大增。盛夏時節,孩子們用車前草柔韌的穗子玩鬥草遊戲,或者編織小動物相互較量,草香在空中四溢,孩子們醉心其中。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保健意識日漸增強,車前草、板藍根、蒲公英等中藥材的利用率前所未有的大幅攀升,野生植物棲息地的日漸萎縮,人工栽培成為唯一的捷徑。鄉野水泥路、柏油路的不斷增加,我們在路上已無法尋覓野生車前草的身影,真的很懷念,當年散佈在鄉間土路車轍處,蜿蜒在山坡田野裡,那隨風舞動,搖曳生姿的車前草。

 

                                                           20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