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習俗的典故

 

中國的傳統風俗中“端午”是個重要的節日,有很濃厚的道教影響。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首先從數字來看,由一到九,五為中數,五月五日,是一年中兩個“五”重疊的日子,是中之又中,所以亦稱這天為“天中節”或“重五”。古時候用天干來標示時間,午時正值一日之正中,因此“天中”又可以“午”為代表,所以稱這天為“端午”或“端陽”。

 

在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和紀念屈原等都是眾所周知的習俗,其實,端午節的主要內涵是消除時毒。端午節已接近夏至日,炎夏是時疫流行之時,在古人之觀念中,五月是毒月,初五更是九毒之首,這就形成了在端午節禳災驅邪的習俗。一般在這一天要在門首懸掛艾草與菖蒲,還要沐浴蘭湯,喝午時水,據說這樣可保一年不為疫氣所侵。根據文獻記載這種袪禳的風俗至遲在漢代已經相當成熟,道教形成後,更發揮了袪毒辟邪的專長。主要的有三項:天師符、雄黃酒和掛鍾馗像。

 

掛天師符:據晉代葛洪的《抱朴子內篇》說:五月五配赤靈符於身可辟兵。後世遂於端午以道符繫身,以寓其意。明清以降,則掛天師符於兩楹間,至六月初一取下,謂可驅邪降福。

 

喝雄黃酒:雄黃(Realgar)是礦物質,主要成份是三硫化二砷。取微量的雄黃與米酒(黃酒、紹興酒亦可)調和即成雄黃酒,於端午日午時喝下可以辟毒,餘瀝則灑在屋宇四周,謂可驅百蟲,除百疫。其功效可禦寒,治風濕,壯經絡,但不可多喝。幼兒無法喝酒,則可用酒在額上書一「王」字,其功能等同。

 

掛鍾馗像:鍾馗的傳說與唐朝玄宗皇帝有關。說他原中狀元,因為主考官嫌他相貌醜陋,故意不取。他一怒之下,撞死在後宰門。後來玄宗於夢中見他弒鬼救駕,醒後憐其忠勇,便請吳道子繪像,讓他做了後門的門神。鍾馗既是捉鬼的健將,後世就集中在端午節時掛鍾馗像,祈冀他驅魔斬妖以保平安。因此成為端午習俗之一。

 

                          2006.5.31德國慕尼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