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 遊
(
之
二
)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河山
大 叻
①
經過連綿不斷青綠得讓人暈眩的山巒與松林,那藍得永恆的天空,還有那股讓人吸了不想呼的微涼。我終於來到記憶中的瀑布。除了多了一些欄干、亭子、攤檔、娛樂設施和遊客以外,瀑布依然嘩啦嘩啦,依然是那時候的急流。只是和我觀瀑的那些人(就像跟我們一樣的很多人)早已被歷史的狂流沖得各散東西,漂流到茫茫人海,或者像泡沫般消失,其餘的都被歲月的暗流磨洗以至淘汰。
當年的法國殖民者除了在高原經營咖啡園和茶園,也把大叻經營成優美的避暑山城。在這裡,時濃時淡的雲霧沿著山林緩緩升起,輕輕散開,房屋和街道沿著山坡像積木層疊,花木沿著山丘和路徑蔓生,綻放。人和車輛沿著涼風和花草的芬芳——大自然的氣息往來,生活……。
大叻街市比以前清潔。一座迷你型巴黎鐵塔的通訊塔把大叻的天空撐高,撐寬。摩托車、汔車沿著市中心一個彩色繽紛——圓形的大花圃通往東南西北的街道。大叻變大了。山頂上更冒出好幾幢有英文名稱的國際旅店,讓原來像花一樣的美,霧一樣神秘的大叻添加了新的氣派——彷如穿著白色長衫,長髮遮臉,結著棗紅色圍巾的女生穿上了時尚的服飾。美還是美,韻味卻不一樣,一時之間教我來不及習慣。
大叻真的變大。現代新穎的商店、餐廳相繼冒起。街道和建築多了。我找不到街市後面那條小街上那間有樓上的咖啡屋,(不曉得它還在不在?)那時候一個人在樓上靠窗獨坐,靜靜品嚐著濃郁的咖啡,靜靜凝望著大叻濛濛的煙雨,心裡一直在想:人為何不選擇愛而選擇戰爭?
無論如何,春香湖依舊迷人——依舊是照著戀人的倒影的一面藍寶鏡。我去的那天遊人不多。湖上微風吹拂,水波蕩漾。湖畔多了幾家水上餐廳,隱約聽到音樂。它們向我投以陌生的眼神,彷彿不曉得該不該打個招呼。湖上依然是那幾部水上單車裝飾成天鵝的模樣。不過,現在這些看起來比較大隻而且油漆光鮮,應該是那個時候的後裔吧?時光也不就這樣的過去?
到了傍晚,大叻街市外面忽然熱鬧起來。擺滿了小桌子、小櫈子的露天小吃,人頭湧湧,大都是年輕人。食物的香味和人聲讓晚風變暖。有人透過音響設備唱歌,一些 1975年以前的南方老歌。噢。老歌傷感,老人懷舊。我懷疑自己和眼前洋溢著青春和歡樂的氣氛是否同調?
夜市有小販擺攤。有的沿著斜坡的階梯擺了一些土產、水果、飲品、食物之類。他們都盡力招徠顧客。盛情難卻,我前後吃了一些,算起來還不到兩塊美元,心裡委實過意不去。
無論如何,大叻是我半個世紀前邂逅的舊情人。我不清楚自己有沒有移情別戀,我也不清楚大叻有沒有移情別戀。即使是有,那又怎樣?世事本來就如此無常與無奈。無論如何,今天我們重逢了,就讓所有的舊夢重溫一次吧!因為明天我們又分別了。誰又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會,再會時又是什麼的景況?
加利福尼亞.二○一九.歲末
①大叻市,原名 Đà Lạt, 距離西貢東北約 320 公里高原地區;隸屬林同省的一個山城。景色優美,富有歐洲情調。
從 義
②
✦✦✦
與陳銘華重來
很多木屋都變成磚瓦的房屋。那幾條下雨後讓人舉步維艱,泥濘的馬路也變成了柏油路。汽車從郊外一直開到小街上。摩托車在街巷之間有像狡兔穿竄。
詩人陳銘華童年的舊居在一條小街上,現在加建成了社區的武館!他啄磨了片刻才能確認。我對他笑說 :雖然年代不同,卻是文武雙全的
貴宅喔!
從義街市比以前熙攘的多。也許是北方人南移以及戰後娃娃群的出現。1975年的變故讓聚居這裡的華人像驚弓之鳥紛紛傾巢逃到國外去了,剩下來的也寥寥無幾。
一個仍然留在從義的朋友領著我們來看以前華人興辦的中文學校。(其中一所是陳銘華的母校。)學校早在
1975
年被革命政府接收,改為越文公校。現在剛好是暑假,校園一片空蕩,闃無人聲。我們走進一間間沒有人的教室;彷彿到醫院探病,病人卻不知所蹤。奇怪的是,我卻看見那個時候的人,看見他們那個時候的樣子,那個時候的言笑、那個從前……。
我們也看了另一所在地的華人新建的中文小學。校門上面寫著斗大的中、越文的校名,正好是這所小學教的兩種語文。學校大樓的屋頂上豎了一面紅旗,下面是一條中、越文的橫幅:「努力教好學好」。在另一座樓頂上也有兩條條幅寫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校也在放假,校園一片,冷清,操場上只有我們三人。校內教室不少,朋友說現在華人學生卻很少。在離開前,我替陳銘華和朋友拍照,忽然覺得他們像是被臨時找來的演員,結果戲卻沒有上演。
出了大門,走到街上,我回頭再望了這所小學一眼,我想:儘管沒有幾個華人子弟,儘管不知道能夠唸到多少中文,只要根在,樹木一定會生成的。
從義鎮前那棵大榕樹最初的根也不就是這樣的嗎?
加利福尼亞.二○一九.歲末
②從義原名 Tùng-Nghĩa,距離大叻市約卅公里的一個小村鎮。從一九五四年間有不少華人從北越移居這裡。其中大多務農,部分經商。華人重視子女的中文教育,上世紀六十年代,村鎮人士集資蓋了兩所中文中學。每所都是兩座兩層樓;四十多個教室的凹字形建築。而且更從老遠的西貢和堤岸聘請華人教師前來教育華人子弟。戰時有好幾位文青朋友來這裡執鞭,也是避秦。一九七五年後,越南革命政府接收兩校,改為越文公校。直至一九九二年,地方政府另行撥地給在地華人,加上國內外鄉親慷慨集資,在一九九三年辦成私立中越文小學。鄉親媲美武訓的精神與義舉令人欽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