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三

    

古城掠影    

         

      越南首都河內多湖、山光水色增添了城市的嫵媚;市內外商店除了越文招牌外、觀光地點街道的店舖卻是英文,竟然沒有發現中文商標?

        唯有幾座寺廟名稱、寺院內外對聯,可能因建築年代久遠,全都是方塊字的雕刻,參觀或路過的有光成寺、玉山寺、文廟和靠近胡志明陵寢的獨柱寺。文廟供奉的是至聖先師孔夫子,那天去參觀、踫到無數高考畢業的男女學生群、一班班在廟的廣場前拍合照,足證越南人深受儒家影嚮。

        那天由於孫兒永良想去博物館、爺孫倆在地圖上尋覓,找到越南婦女博物館、歷史博物館、藝術博物館、革命博物館以及胡志明博物館;始知這座城市竟然有那麼多博物館?

        前日剛從胡志明市調來河內的青年阿金、是兒子在越南的秘書,特為我們當導遊。阿金是在堤岸出生的華裔,能講粵語、英語和越語。和我們傾談用粵語、和永良父子講英文、與司機則用越語。她個子不高、帶了近視鏡,說話聲低沉親切;見面後禮貌的詢問我們想去那兒?其實她早有腹稿了,見我們猶豫隨即建議說:不如去六十餘公里外的古城,看看三百餘年前的舊房舍?

        反正河內市區的還劍湖、文廟和博物館先後都曾去到過了,能去郊外觀光也不錯嘛!於是在早晨十時從酒店出發,不久汽車便向著目的地方向行駛了。讓我大為吃驚的是、離開首都中心鬧區後,公路變得崎嶇狹小,兩旁民居高低不齊、再難覓高樓大廈了。

        沿途塵土飛揚、不少駕機動車的男女,皆帶了口罩防污濁。路邊幾乎家家戶戶門外都放了一塊廣告木牌、大小不一,全用越文書寫專售牛肉河粉( Ph),賣河粉店佔了七、八成。其餘的是賣咖啡、茶水、修機車,修手機。竟然見到貓肉、狗肉專賣店?和韓國一樣,越南人是合法烹食貓狗肉。想不通那麼多的飲食小店,食客那裡來?

        將近到達古城前的十餘里路兩旁皆是稻田、農民屋宇建於田地中間或附近;青綠稻穗在微風中輕搖,參差在稻田中的竟是一座座高矮有別的陵墓,想來是生於斯長於斯、而又葬於斯的稻田地主及其家人的安息所在。

        古城在望、六十餘里路竟開了兩個多小時才到達,路況好壞可想而知了。車子開入了廣場,幾家售賣茶水與零食的小店冷冷清清。公廁在附近,頗為清潔;廣場正對著的是座老舊廟宇,香客稀少。

        連同司機一行六人都一致要先祭五臟廟,古城內唯一的餐館,有前後自家花園,餐桌有露天與室內,那日天高氣爽,但怕露天空氣中有眼不見的微塵和蒼蠅,於是選在內院。近廚房處有顆大樹掛著累累楊桃、向垂涎的來客招搖,想不到卻不出售,店主說為了觀賞而已?滿樹楊桃如此任其熟透而腐爛,實在太可惜啦!

        享用了四菜一湯的農家佳餚後,我竟說動了主人,讓我自摘一個楊桃,真是喜出望外,最高興的還是從沒見過楊桃的孫兒呢。我喜洋洋的在伸手可及處摘下、交給內子,讓清香的果味散發在婉冰的手袋內。

        所謂古城並無城牆圍繞,自不像堡壘內的建築;小路都是土塊築成,應該算是小弄或巷子,僅容一部汽車行駛,幸而轎車不多見。民居屋宇牆壁斑駁、有不少露出實心磚頭,那位退伍軍人司機說,古城全靠這類特製磚頭、房屋始能支撐那麼久?是耶非耶?查無實證也只好唯唯諾諾,讓他充當一次「專家」。

        有在庭前種瓜菜者,見到白菜與苦瓜,有在草坡及小池內養雞鴨,那家人正好打開中門,容客進去庭前參觀,我們免不了問東問西,主人好客,能答即答,不知者笑著搖首。他說住處是祖先留下,經已好多代人在此生活了。無端想起陶淵明先生的桃花源,幾百年來與世無爭的在此生活,笑呵呵的歲月彷彿無可奈何呢?

        竟然見到屹立城中的老教堂、從邊門入內,有幾位虔誠老教友正在頌經祈禱,我們安靜坐在後方長椅上,深怕驚動了殿前耶穌基督苦像的寧和。幾分鐘後才悄悄離開,到正門外留影。

        小巷鮮有車馬聲、除了風聲和偶而的鳥聲啁啾外;當時就是我們這幾位不速之客交談的越語、英文和粵語的說話聲了。為沉沉午睡的古城增添點聲色、好讓古老的歲月恢復點人間氣息。

        近百戶人家的老宅,見證了兩、三百年時光變遷,多少物是人非、悲歡離合?笑與哭的人生演繹後,古城仍堅固地守著這方土地。幾十年前越戰期、奇蹟般沒被美軍B-52轟炸機炸毀,居民相信是祖先們的庇護,好讓這塊土地繼續承傳這幾百年的老宅、讓它屹立不搖。

        國家觀光部門理應將這處富有歷史意義的古城,給予宣傳、維修與推廣,對發展觀光業有著好處。卻對當地居民不利,若到來太多遊客將嚴重影響生活。不禁想起我家鄉廈門、在對岸的鼓浪嶼、當地人幾乎都將物業出售他遷了。也許越南當地暫時對觀光業不太重視,因而這座古城的全部民宅始能完整保全原貌呢!

        感謝阿金的導遊,讓老朽夫婦與兒孫能徘徊在河內郊外不到百里的古城,沉醉在大多數遊客無緣涉足之地,了解一段北越古老民居的淵源。更難得的是享用了一餐地道的越南農村風味的佳餚,真是齒頰留香呢!

           

(二零一七年三月十四日、美麗晴朗的黃昏前初稿於無相齋。

   定稿於三月十五日、為38年前筆者闔府抵墨爾本定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