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隨筆

 

最近閱報有感於加拿大發生森林大火,其火勢已失去控制,烈火摧毀的土地面積已超過二十萬公頃(逾770平方英里,有七個台北市那麼廣,綠野森林變成灰燼,逾1600幢民居及建築被燒毀,使將近10萬人撤離家園,如果加國消防單位一直束手無策下去,災區預估還將擴散2500~3000平方公里,大火有迅速蔓延的趨勢,已到了非人力所能挽救的情況,只能盼天降大雨才能拯救災區,災情不致繼續蔓延擴張,使生命和財產不致有更大的損失,故發表了一篇有感隨筆「神愛世人,不要讓世人受苦」的祈禱文,蒙多位前輩文友來函表達深有同感,甚至多加讚賞,唯獨有一位遠方的文友卻指之為「不散不特」「既散既特」,原來其所謂「不散不特」乃是說拙文不全是散文文體又不全是新聞特寫,「既散既特」即是說拙文既是散文也是新聞特寫。主要是指拙文最前一段及最後一段是用散文的手法來寫,文章中段卻是新聞特寫。指拙文是創立了一種新的文體,或許將成為中國文學的新文體,但他認為恐不合於《善性循環》。

 

我回覆:該篇拙文乃是一篇隨筆作品,「不散不特」也好「既散既特」也罷,因為它是一篇有感的隨筆,其實隨筆的文體非我所創,早有前人及前例可循,故我想藉此說明一下,並向大家介紹隨筆的文體。

 

隨筆  essays 在文學上來說是屬於散文的一個分支,古今中外皆有,它兼具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大致採散文體裁隨手筆錄,其表現形式是靈活自由的,內容可兼備抒情、敘事、或評論,且文章結構也可多樣性,不必局限於固定的格式。隨筆作品也不受字數的限制,篇幅長短皆由內容而定,但是隨筆作品必須易讀並且流利順暢,內容必須言之有物,最好能達到感動人心的目的。

 

隨筆亦稱雜文,顧名思義即是隨手下筆的文章,內容包羅萬象。南宋大文豪洪邁撰《<容齋隨筆>序》有言:“意之所之,隨即紀錄,因其後先,無復詮次,故目之曰隨筆”。在“五四”新文學時代,隨筆的創作更是繁榮一時,周作人和魯迅的“隨筆觀”和朱自清的“散文觀”,可作為現代隨筆的濫觴。

 

寫隨筆作品是以與讀者談心的輕鬆心情,在沒有任何負擔的情況下,不必受到體裁的限制及嚴密結構的拘束,它的內容是靈活多樣的,有時只是表達一點小感悟、一種心情、或者是一個新的發現和一些新的觀點,有時是評析世態人情、啟人心智並引發深思,有時也講述文化知識及表達學術觀點等等。人們的生活內容乃浩瀚無涯,人情也廣闊無邊,點點滴滴都可信手寫成文章,因此看隨筆作品並非是要欣賞文章中的華麗詞藻或風花雪月式的唯美意境,也不要拘泥於它的文體或結構的格式,而是要看它傳遞給你的訊息,是否能讓你受到感動或是覺得有所收穫。

 

 

我寫文章從不拘形式,隨手寫來,有感而發,說出要說的話,希望能引起共鳴。我一直遵守三個原則:戒不真,戒沽名釣譽,戒無益。我不用筆名,表示對文章負責。

 

 

哈哈,我還有一戒,就是戒政治,我討厭觸踫這骯髒的東西,不但不寫也不想看

 

寶芝:

 

政治無孔不入,避無可避!你真了不起,銅皮鐵骨,百毒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