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晨◇◇◇

篤篤有聲的馬蹄

◇◇◇讀非馬的詩

 

最近有機會讀到了非馬的兩本詩集:一本是1983年台灣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出版的《非馬詩選》,另外一本是1984年時報出版公司出版的《白馬集》。在這之前,我只零星地從報紙副刊上讀到非馬的詩,但他所撥動的詩的豎琴早在我這個愛詩者的心壁上引起了久遠的回響。聽說非馬是在芝加哥研究能源的。我不知他研究的是何種能源,但我覺得他在研究能源之餘,從語言礦石中提煉出來的詩的鐳,產生著足以溫暖讀者心靈的能量。如果說,七、八十年前,美國人有幸聽到從芝加哥傳出的「工業美國的桂冠詩人」卡爾桑德堡自彈吉他的動人歌唱,那麼,今天各地的華人也有幸聽到從芝加哥傳出一位華裔能源研究員感人的詩的吟誦。

 

每次讀非馬的詩,我總會看見一個聰慧而沉穩、幽默而謹嚴的中年詩人形象。而更可貴的是,這位富有時代感的詩人有著飽滿的熱情、廣闊的視野。他目光炯炯地注視著人世,全身心地感受著世界上的一切重大事情。他的敏感的神經常因動蕩的世局杌隉不安,他的愛思索的頭腦常倔強地思考著社會與人生。詩人的心真摯地祈望著世界的和平、人類的安寧。他參加集會,在默哀中回顧戰爭帶給人民的沉重苦難,譴責那些恬不知恥的抵賴戰爭罪行的行為(《白馬集》:〈默哀〉);他讀報,關心有關戰場上傷亡人數的報導,感嘆那些誰也搞不清楚的數字,「只有那些不再開口的/心裡有數」(《白馬集》:〈戰爭的數字〉);他也看電視,即使在關掉電視機的瞬間,那屏幕上閃現的一粒螢光也會使他聯想起引發熊熊戰火的仇恨火種(《非馬詩選》:〈電視〉);有時他也會對一段冒煙的煙蒂,緬懷人類的歷史,想到人類的無知與健忘。出神的思考常讓「將成正果的煙灰」炙燙他的手指,而使他突然發出一聲聲呼叫(《非馬詩選》:〈飯後一神仙〉)。

 

非馬所選取的詩的題材,正是我自己、相信也是許多讀者所關心、所注目的題材。如果他所表現的僅僅是一己的玄想和幻覺,所抒發的僅僅是極其狹窄的個人情感,讀者就不一定會與他發生共鳴。我想非馬一定意識到一個詩人的社會責任和作用。他不是為寫詩而寫詩,不是為寫自己而寫詩。讀他的詩,我感到他在寫自己的感受的時候,正是在寫我們的時代和社會,在記錄著時代打擊在大眾心靈上的創痕,在記錄著社會各個角落發出的良知的呼聲。他的〈默哀〉、〈戰爭的數字〉、〈電視〉等是如此,寫他個人經歷的〈醉漢〉(《非馬詩選》)、〈羅湖車站〉(《白馬集》)等也是如此。

 

〈羅湖車站〉寫他在大陸邊境的羅湖車站看見一個極像他父親的拄拐仗的老先生,又看見一個極像他的母親的老太太。他明知他們不是他的父親、母親,但他又多麼希望他們是他的父親、母親,希望他的離散已經三十多年、如今一個在台北、一個在廣東澄海的雙親能在同一個月台上相遇。但是當他看到月台上的這兩個老年旅客相見而不相識,立刻想到他父母親即使真的相遇,彼此也只會視同陌路,失之交臂。詩人此時此刻所感受到的希望和失望、無奈和悲哀,顯然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而是代表了當今由於國家分裂而骨肉長期離散的千萬個家庭。即使像我這樣沒有這種家庭遭遇的人讀了這首詩,也會感到一陣揪心的隱痛。

 

非馬的詩,大多很短小,有的四行、六行即一首,最長的也不過二、三十行。若用「詩貴凝煉」這個標準來衡量,非馬的詩確屬上乘。他惜墨如金,寫得簡約、含蓄,使他的詩言簡意深,以約串豐、含而不露、意在言外。他的詩是感情的濃縮,思想的結晶,「味之,咀英嚼華;誦之,想像飛逸」。如《非馬詩選》裡的〈傘〉:

 

共用一把傘

才發現彼此的差距

 

但這樣我俯身吻妳

因妳努力踮起腳尖

而倍感欣喜

 

短短五行,三十四個字,卻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塑造了一個饒有趣味而耐人尋味的詩境。它描繪的顯然不僅是一對戀人雨中共傘的情景。我們似乎也可以將這把傘理解為「家」。當夫婦之間發現差距和歧異時,難道不可以像這對共傘的戀人一樣,依然懷著愛心、互相體諒、互相適應,去彌補彼此的差異嗎?推而廣之,朋友之間、同事之間、社會之間、國家之間,彼此不也可以求同存異、取長補短而愉悅相處嗎?

 

非馬善於調動詩歌藝術的形象化手法,用富有多層次聯想功能的象徵、意象、比喻來排除那種冗長而淺露的散文式的平鋪直敘。他的詠物詩大多具有象徵性,用短小的篇幅揭示出由象徵所暗示的普遍性意義。如《白馬集》裡的〈羊〉,通過對吃草卻感恩,從未迷途卻聆聽說教、最後被宰殺當作犧牲品的羊的描述,刻畫了社會上一些卑怯愚昧、麻木不仁、奴顏婢膝、逆來順受的人們的精神狀態。又如同集裡的〈花煙火〉,通過對「一群植根於泥土的花」仰看大都市夜空中「花枝招展的煙火」的情景的描繪,對照了社會上一些腳踏實地、不求聞達的人們的樸實天真,以及一些嘩眾取寵、投機鑽營者飛黃騰達時的得意和身敗名裂時的悲哀。

 

非馬以他敏銳的藝術感覺捕捉並創造了鮮明而精緻的意象,從而使詩具有雋永而深邃的意境。我尤其喜愛他在〈獵小海豹圖〉(《白馬集》)裡所營造的小海豹的新鮮意象。根據作者「附記」的介紹,每年冬天在紐芬蘭島浮冰上出生的小海豹群,長到兩三個星期大小時,渾身皮毛純白,引來大批獵人大肆捕殺。這種大屠殺持續五天左右,直到小海豹的毛色變成褐黃,失去商用價值為止。作者在報上看到兩張照片,一張是一只小海豹無知而好奇地抬頭看一個獵人高舉起木棍,另一張是木棍落地後一了百了的肅殺場面。照片上的景像是固定不動的,卻在詩人的腦海中活動起來,飛揚起來,他仿佛具體地感覺到了獵人手中的棍棒,看見他們上下揮舞地向小海豹擊去。由小海豹的頭隨棍棒舞動而上下起落的樣子,詩人聯想到它們第一次好奇地看到大自然壯麗景色的樣子,腦海中便又出現了一串流動的意象群:冉冉升起又冉冉沉下的紅太陽,悠悠飛起又悠悠降下的海鷗,匆匆湧起又匆匆退下的波浪……而就在這升沉、飛降、湧退之際:

 

純白的頭仰起

純白的頭垂下

在冰雪的海灘上

純白成了

原罪

短促的生命

還來不及變色

來不及學會

一首好聽的兒歌

 

只要我長大

只要我長大‧‧‧

 

詩下部分的這些啟示性詩句與上半部分具有濃重感情色彩的意象結合在一起,使讀者想像得更多,感受得更深,甚至能把他們吸引到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上來。正如作者在「附記」中所點明的:「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初生海豹,多像戰火中成千上萬無辜的幼小人類啊!不同的是,小海豹們只要捱過這短短的(或長長的)五天,便算逃過了一場大劫,而人類卻沒那麼幸運罷了。」一首二十行的短詩所營造的意象不是涵蓋著十分豐富深刻的社會內容嗎?

 

非馬的詩在構思、想象、語言等方面也各具特色,值得探討。但全面性的評論是詩評家的職責,毋須我來贅言。我僅想以我的讀後感,向讀者推介這兩本詩集。我同時想起一位詩評家的一段話:「詩人的全部創造的意願,在於寫出那個時代的情感的歷史。……能夠較為廣泛和準確地把握和再現這一時代的人們的情感的脈動,並且以較清晰的『心電圖』記載下來的詩人,歷史終要肯定他的價值。」我想,非馬是一個努力把握並記載我們時代脈搏的跳動的詩人,他的詩作必將受到更普遍的注目和承認。

 

寫詩是寂寞的事業,尤其在一個商業化社會,更是如此。但是,詩壇並未死寂,有人仍在馳騁。非馬就是其中之一。他實際上是一匹「馬」,一匹不畏寂寞、腳踏實地、在詩的原野上攢蹄奔騰、騁騁前行的「馬」。請聽他在〈馬年〉(《非馬詩選》)發出的蹄聲:

 

任塵沙滾滾

強勁的

馬蹄

永遠邁在

前頭

 

一個馬年

總要扎扎實實

踹它

三百六十五個

篤篤

1985111日 於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