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悲哀

──周夢蝶《孤獨國》讀後感

 

周夢蝶詩集:孤獨國

■ 讓■ 索■ 禱■ 雲■ 霧■ 有贈■ 徘徊■ 除夕

■ 現在■ 寂寞 ■ 冬至■ 烏鴉■ 晚虹■ 乘除■ 默契

■ 錯失■ 菱角■ 孤獨國 ■ 在路上■ 行者日記

■ 第一班車■ 川端橋夜坐■ 冬天裡的春天

■ 上了鎖的一夜■ 剎那■ 晚安,剎那■ 消息(二首)

■ 畸戀(四首)■ 鑰匙(三首)■ 匕首(五首)

■ 無題(七首)■ 四行(八首)■ 向日葵之醒(二首)

 

 

 

     近年來新詩的讀者似乎愈來愈少,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讀者心理上覺得現在的

詩不易讀懂,因此不去讀它,也是原因之一。其實,現在的新詩,除了少數外,只要多多思索,是可以欣賞和瞭解的。新詩因為讀者不多,一本很够水準的詩集,也許在出版二、三年後只能銷出數百本,這種現象,確使人視出版為畏途。可是,仍有不少詩人,在生活極為清苦之下努力創作,並設法節衣縮食,或用借貸、變賣方式來出版詩集。其堅苦卓越的精神,令人欽佩。

 

首先我介紹周夢蝶先生及其最近出版的《孤獨國》。周先生在台北市武昌街一段依一舊書攤為生,每天只能做數十元的生意,有時僅僅以一、二饅頭充饑。自從人行道打通及整理以來,生活更為清苦。但在這種窮困的物質條件下,他的精神生活卻異常豐滿。數年以來,他的創作始終不斷。他的詩,正和他的為人一般,有一種高風亮節、守正不阿、自信樂觀的氣質;沒有悲憤、不滿的情緒,在此熙攘逐利之世,唯一能給他安慰與快樂的,只有詩神而已!我們且引他集子中的若干詩作來證明。

 

我想把世界縮成

一朵橘花或一枚橄欖,

我好合眼默默觀照,反芻──

當我冷時,餓時。

            ──〈匕首第四首〉

 

    一個人在饑寒交迫之時,尚能作哲學的觀照,豈非哲人乎?在另一首詩〈孤獨國〉裡,作者對現實的寒冷,有更進一步的美化:

 

而這裡的寒冷如酒,封藏著詩和美

甚至虛空也懂手談,

邀來滿天忘言的繁星……

 

    在此五光十色的社會中,迎來送往的俗世間,詩人都不無寂寞之感。作者每日趺坐街頭,面對芸芸眾生,尤感孤寂,誠如他詩中所說:

 

讓風雪歸我,孤寂歸我

如果我必須冥滅,或發光──

我寧願為聖壇一蕊燭花

或遙夜盈盈一閃星淚。

            ──〈讓〉

 

我是沙漠與駱駝底化身

            ──〈行者日記〉

 

流浪得太久太久了,

琴,劍和貞潔都沾滿塵沙。

            ──〈冬至〉

 

永遠是這樣無可奈何地懸浮著,

我的憂鬱是人們所不懂的。

            ──〈雲〉

 

作者早歲從軍,一九四九年隨軍撤退來台,飽嘗跋涉之苦。現孑然一身,當不無流浪之痛,憂鬱之思。雖然如此,他仍充滿信心,對他所追求的,非常樂觀。

 

我用淚鑄成我的笑

又將笑灑在路旁的荊刺上

 

迢遙的地平線沉睡著

這條路是一串

永遠數不完的又甜又澀的念珠

            ──〈在路上〉

 

在追求繆思這條路上,確實又甜又澀的。在〈行者日記〉最末一段中,作者如此地表達:

 

天黑了!死亡斟給我一杯葡萄酒

我在峨默瘋狂而清醒的瞳孔裡

照見永恆,照見隱在永恆背後我底名姓

 

讓世人去追求名利,詩人所追求的只是永恆。在另一首〈消息〉中,我們可讀到如下的詩句:

 

然而,當我鉤下頭

想一看我的屍身有沒有敗壞時

卻發見:我是一叢紅菊花

在死亡的灰燼裡燃燒著十字

 

生命會終結,而精神和藝術長存。作者具有一種偉大的犧牲精神。在〈司閽者〉一首中,有更進一層的闡明。

 

我想找一個職業

一個地獄的司閽者

慈藹地導引門內人走出去

慈藹地謝絕門外人闖進來

 

一位深受流浪、貧困之苦的詩人,不怨尤、不頹廢;反而有如此偉大的情操,若不是修養深湛,對人生有透徹的瞭解,是很難做得到的。蕭伯納所推崇的英國街頭街人戴維絲(W.H.Davies, 1870-1940), 堪與作者媲美。

 

    我認為周先生的詩,深具我國固有安貧樂道的精神,兼具佛禪的思想,可以說是非常中國的。對道德式微、功利充斥,以及自卑自欺的現代社會,具有振聾發聵的價值,可是該詩集辛辛苦苦自今年四月出版以來,銷路清淡,使作者遭受生活上的打擊。現在的青年,寧願花十元錢去看一場低級電影,不肯花一半錢去買一本書。這是一種危機,也是一種悲哀。雖然,作者對詩集的銷路並不介意,唯求藝術上的安慰。誠如他在卷首所引奈都夫人的一句詩:「以詩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但作為讀者的我們,豈能視若無睹?

                                      1959.10.02『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