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城‧氣如虹作品

 

詩路漫長

 

 

 

 

 

 

 

  我定居鳳凰城已三年了。鳳凰城!衝口而出蠻有詩意;鳳凰城!聲音入耳充滿中國氣色;有一陣陣文藝風味。住下來,才發覺不是那回事。

  亞利桑那原來是沙漠之州,夏天炎熱,高溫冠全美,猛烈的陽光,把汽車曬得熱騰騰,人鑽進去的一剎那,哎!熱鍋上的螞蟻,閰羅王的刑罰,毫無詩意可言。

  鳳凰城地方廣大,華人零星分布,商店與餐館的中文招牌甚少,僑社集會喜歡講英語,方塊字的報紙半個月出版一次。來自大陸、台灣、香港及東南亞的炎黃子孫,未能凝集一起,沒有鬧哄哄的唐人街,近年有家公司投資興建一座中國文化中心,總算輕微地透露著華夏氣息!

  我稍感滿意的,是見到還有人替報紙寫寫文章,沙漠之州尚存漢學文化,證明吾道不孤。其中有學者、教授,學識淵博,不容輕視。至於思想觀點,則大相徑庭,這是可以理解的,從不同的地區移民,各人皆有其背景,背景是環境,環境是心境,心境是表情,以字句表達,各有本色。   

  有位朋友無意中知道我有訂閱《新大陸》,他變成哥侖布﹕「這個時代,這個地方,你竟然有閒心看這乏味的東西?」                          

  來到新大陸,看看《新大陸》,我以為沒有什麼不妥。朋友大唱反調,他說他幾年前曾經看過這刊物,詩人一大籮,所發表的詩篇很多很多,大都生硬晦澀,不好誦讀,不明所指,猜個謎語比它還有趣。他勸我不要「哂心機、捱眼睏,」留些精神幹別的有意義工作更好。

  他有他的道理,我有我的立場,各有自由。憑良心說,翻開《新大陸》,裏面一首首的,一篇篇的,確確實實我未必完全曉得欣賞,有的似懂非懂,有的莫名其妙,有的一頭霧水,有的會心微笑……總之無所謂,舊時陶淵明就是「好讀書,不求甚解。」我呢?偷閒讀詩不求解。喜歡時,多讀幾遍,哪首覺得美好的,仔細唸唸,哪句認為含蓄的,稍作推敲;不喜歡時,管它什麼詩文,把書頁合攏一丟,左眼也不去瞅睬,何必操心?                                                     

  這位朋友譏諷我年老學吟詩,費時失事。他以為我到了這鳳凰城,無聊得發慌纔去閱讀什麼現代詩的玩意。他還指出,在亞利桑那這個洲,像散句形式又難於理解的詩,不受普羅大眾歡迎,至少沒有幾人能懂得欣賞。他哪裏知道,讀詩寫詩一直是我的嗜好,並非現在才探討摸索,說起來,我走上詩的道路相當漫長。     

   哦哦!回頭一望,匆匆數十寒暑,時光飛逝得真快!詩路茫茫,由越南來到美國,走過每段路途,瀏覽每種景況,真有無限感慨。對詩,我像走到七ㄚ路口,面前條條大道都有不同的景觀,一時眼花繚亂,以探索的心態去嘗試,走進走出,左兜右轉,樂不可支。初始所接觸的,似乎全是康莊大道,璀璨輝煌,令人嚮往;及後踫到的,愈來愈覺得崎嶇不平,朦朧模糊。

  我對這位朋友解釋,我童年時代就喜歡讀詩,那是受先父薰染。他老人家最喜歡朗誦《詩經》,興起時便闢大喉嚨吟唱﹕

  

                     關關雎鳩,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興也。

 

  我的父親本來是個老粗,不過,《三字經》、《四書》、《詩經》等都曾略讀一點點,有好幾段背得滾瓜爛熟,常在親友面前朗誦,得意洋洋。因此,使我幼稚的腳步也踏進詩的途徑。

  童年家貧,先後去過玻璃廠和餅乾廠當童工,那個時代,收音機屬於奢侈品,技工師傅皆以唱歌和吟詩來作工間消遣,邊做邊唱,「熟口簧」,懂得多少就多少,翻來復去,天天如是。於是乎,屈原的《離騷》警世語,《三國演義》中曹氏父子的名句,民間流傳的唐詩、宋詞,以及部分粵曲歌詞,時刻充塞我的耳朵,印入腦海,令我不知不覺地走上詩的路段。           

  讀書期間,接觸到以白話文為主的新詩體,又大開我的眼界。有位同學更提供好意見,叫我買份《萬國晚報》來閱讀,參考〈學燈〉的作品,學投稿。啊!太好了,練習筆耕墨田,爬方格子,除了創作各類文章、小說,當然要捕捉詩的靈感。舊詩、新詩、長詩、小詩,全部無缺。創作,投稿,發表,是當時生活的三部曲。越南、台灣、香港,是當年三條文壇公路。自己曾經走過,留下足跡,留下詩意,好興奮!那段歲月,不知天高地厚,沾沾自喜,過癮之至。

  現在談起,老顏有愧,自己當年太幼稚,幼稚得夠純真。每次讀到一首詩,只要覺得詞藻、意境俱佳的話,就會滿心歡喜,再三閱讀或朗誦。那當然是我個人的主觀,換了別人,會有不同的看法,甚至認為一無是處。 

  初時欣賞的,不是什麼名人作品,全部是報紙文藝副刊登載的年輕人習作,大多數是中學生,也有小學生、自修生、社會就業青年。雖然是無甚名氣,但投稿多、發表多的話,名字也在園地裏響亮起來,使人羨慕。我讀得別人的作品多,自己心癢癢,躍躍欲試,就提筆創作。我很感謝殘絲文友,在初起步與欠缺信心的階段,她不斷來信給予鼓勵。她說我的詩能夠在《亞洲日報》和《大夏日報》的園地發表,程度相當不錯了,要繼續努力,不可半途而廢。

  記得我從報紙上最先閱讀到的詩篇,以區劍鳴與絲絲愁較多。那時區劍鳴的詩都押韻,易讀,他有一首好像叫〈緬懷〉的詩,我讀後覺得意境頗佳,竟引起我執筆寫了一首〈英雄美人〉,刊登於台灣《越南僑生》。絲絲愁的作品則擺脫韻律,很有創意。在〈沙漠裏的清泉〉(?)中,有幾句相當不錯﹕      

 

       人生本是樂觀

    生活原是歌唱

    痛苦的來臨,

    那是明日幸福底先聲!

 

  跟著下來,越南文壇的作品已不能滿足我的求知欲,開始閱讀台、港文藝刊物和購買各種詩集來欣賞。接觸到余光中、吳望堯等作品。徐志摩詩集,惠特曼譯詩選等,也翻來復去的誦讀。我好喜歡徐志摩那首〈康橋再會罷〉,字裏行間充滿感情,洋溢詩情畫意。那年,踫巧《亞洲日報》三周年紀念徵文,不拘體裁,我立刻提筆仿作,洋洋灑灑地寫了一首長詩﹕〈讓我來為你歌頌吧,亞洲!〉獲得徵文紀念獎,真高興!                         

  詩之路多姿多彩,令人神往,我的腳步不停向前邁進,隨著時代的更替,愈走愈遠,也愈多歧路。其中出現一條是現代詩,這段路崎嶇朦朧,不少人勇敢衝過去,我感到迷茫,於是卻步。                          

  在涉獵現代詩的首段路程,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一次大家為了紀弦的〈戀人之目〉而大發偉論,爭辯不休。   

 

       戀人之目

    黑而且美。

                              

    十一月                                     

    獅子座的流星雨。                            

 

  當然,凡是這類辯論,永遠沒有結果,藝術不同算術,算術有一定答案,藝術無固定標準。一加二,無論哪個學生,無論在什麼地方,其答案必是三。文學藝術這類東西,就不是那樣簡單。很多現代詩,過分含蓄,等於一幅抽象畫,觀眾看不出真面貌。好或不好,似乎不是詩畫本身的表現,完全是取決於欣賞的人。因為這問題,人們經常各持己見,互相爭論。為現代詩而惹起筆戰,是近代文壇最容易踫到的糾紛。不止在越南,香港、台灣亦時有發生。原因很簡單,不少現代詩采取極端抽象的語句,或將文字作圖案般堆砌,讀者不明不白,提出質疑,便引起爭論。                                

  我對詩的觀念始終如一,還是喜愛朗朗可誦,詞藻優美,押些韻腳的詩。我寫詩很少毫無音韻的。盡管別人譏笑我古板,幼稚,不夠現代,甚至寫的不是詩!「建屋道旁」,來往人等指指點點是常有的事;一首詩的發表,批評指責、稱讚欣賞,兼而有之。這些場合,我會加以檢討、改良和學習,但我仍然保持自己的風格。詩是心靈的創作,性情的宣洩,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合適的類型。所以,在越戰被逼從軍的能那幾年,我的軍中文藝創作,發表在《遠東日報》的以及香港《當代文藝》的詩篇,也保持音韻鏗鏘的風格。

  「自古成功在嘗試」,胡適說的,他大力提倡白話文,寫語體詩,不管後人的評價怎樣,他豎立出獨特形象。因而有朋友規勸我,要跟上時代,今日是現代詩的世界,詩意要抽象的、內容要深邃的、造句要新奇的,行列要堆砌的。啊!原來詩已開拓成高速公路,人人向前飛奔,自己還在那圓環團團轉,自得其樂。                                       

  我也嘗試過創新,寫些擯棄音韻、摸不著頭腦之作,詩成後,讀來讀去,很感陌生,似乎不是自己所出產。為了適應潮流,失去自我,何苦來!               

  我總覺得,詩雖然在創作上比較精緻,在表達上比較優雅,給人特殊印象。然而,詩並非是高超神聖,跟所有文體一樣,都是個人思想、感情的作品。只是體裁不同,形式互異,實際上各有千秋。詩,和詞、歌、賦,散文、小說等等,是一種文體的名稱,不應過分視為超然文學。

  古人提起詩﹕說「詩言志」,簡單利落;《詩經》所收集的國風雅頌,是民間生活的寫照,內容平凡現實。詩章最盛的唐代,光芒萬丈,照耀今古,詩句裏都能反映出作者的心境,社會的動態。有部分學生尋找詩的注解,翻開學生字典,一看,可能只有短短幾個字﹕「韻文的一種」。不錯,詩本來就是這麼簡單。

  詩,可以作更詳細的解釋。但我不同意故弄玄虛,刻意抽象化,形成高不可攀、深不可測的模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觀念,有所謂「詩禮傳家」,詩禮既然可以傳家,詩和禮都應該溶入日常的生活中,是平易近人,是大眾化,而不是隔膜難明,超然世外,望而生畏。

  我常對喜歡文學的朋友提起詩,指出詩詞歌賦只是體裁上的差異,同樣在於表達作者的心聲。中國人過去特別喜歡詩,詩人備受尊重,是因為許多詩篇道出了大眾的心境,獲得共鳴。詩句優美,聲韻和諧,朗朗可誦。詩已經溶匯進中國人聚居的社會,在日常生活的交際言談中,開口吐出詩句而不自知的,是十分普遍。

  古人作詩,既然能傳誦不朽,現代人寫現代詩,也應該有更佳表現。更佳表現,不是強調抽象奧秘,而要獲得讀者領會共鳴。

  我就是以這樣平坦的心境一步一步踏上詩的道路。我希望大家對詩的觀念能反璞歸真,不必搞得更複雜、更奧秘。四言一句的《詩經》,是詩;長短不一,兮兮連聲的《離騷》,也是詩;沒平仄限制的古風,是詩;講求規格的五、七言律絕,都是詩;此外,詼諧不羈的打油詩,譏諷戲謔的跛腳詩,循環可讀的迴環詩,前後相連的轤轆體…一樣是詩。白話文興起的新體詩,效法西方的十四行,或什麼不同流派的,或如今盛行的現代詩,全部是詩。用中文寫的,用外文寫的,只要屬於詩的體裁,統統是詩。詩與人,有好壞之分,有優劣之別,無否定之理。

  我一向堅持這種觀點,創作時就心安理得,興之所至,揮筆成詩,總算是自己心靈的結晶。我不屬於多產者,從不勉強創作,該寫文章的時候,決不作詩。我也不是凡有作品必求發表,投稿的經驗告訴我,每個編輯選錄的口味不同,對沒有規格的新詩更難一致。以前我曾經試過,將一首詩投去《自由太平洋》月刊,劉謙牧認為不好,略為修改便退回來;我不服,再投去香港《知識》半月刊,孟君來信說「寫得不錯。」不好與不錯,見仁見智。                                  

  就這樣,我在詩的道路上保持自己一貫的風格。由滿懷高興的起步,踏過荊棘泥濘,停停歇歇,至今已四十多年。回望往昔,真有無限感慨。最黑暗的日子,應該是越共解放南方後的頭十年,華人與華文遭逢浩劫,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整個越南只有一份華文版《西貢解放日報》,那是越南共產黨的黨報,一切報道、評論、采訪以及文藝版的作品,要依循政策和路線下筆,把社會主義吹捧得令人起雞皮疙瘩。一名越南詩人的作品,獲編入學生教材,有這麼兩句﹕             

 

                    列寧是在俄國,   

                    但我覺得非常越南!     

 

我沒有資料查究越南詩人的「非常越南」和台灣詩人的「非常希臘」誰先誰後,總記得學生們讀到這句詩便禁不住笑起來,「非常越南」!他們停頓俄頃,然後帶著諷刺與不屑的語氣再唸一遍。                                                   

  那段日子,華人都計劃逃亡,沒有幾人有興趣閱讀那份屬於黨機構主辦的華文報,舊日的文友更不願執筆寫違心之言。我寫作的宗旨是﹕文藝創作不能離開現實。人人怨聲載道,個個嚷著落船的時候,寫贊美文章,作歌頌詩篇,辦不到!不過,我比較沉著和冷靜,雖然不再投稿,仍舊長期訂閱報紙,明知是謊言多於事實,也耐心閱讀。我的目的是要進一步了解共產黨的政策,不能模糊地混下去。其次是華文報只此一家,別無分店,讓下一代能天天接觸中文,這是獨一無二的方法。最後一點,我欲探索肯執筆寫文章的是哪些人。原來有部分是黨員,有些初學投稿青少年,為求順利發表,依照路線指示來創作。               

    幸好,越南在一九八六年開始革新思維,掀起批評與自我批評運動。我不知這是真神還是假鬼,但憋了整整十年,實在無法忍受了,我不顧會惹來什麼後果,寫了一篇〈向華文報與文藝版進一言〉,指出報紙不應為了政策而欺騙讀者的弊端。估不到獲得報社的重視,在越南記者節當日,於第一版以專欄地位發表,華人讀者甚感意外,整個社區精神大振。原來華文報社的領導層,早已厭惡這種不為民眾喉舌,只為官方宣傳的作風,他們身為黨的一份子,諸多顧忌,難得有人敢直言無諱,大快人心。編委會知道我是半個作家之後,親臨舍下,勸我復筆,希望我將主義觀念撇開,聯手挽救日漸式微的華文。我衡量輕重,終於答應。我參加了《解放日報》文藝隊伍;贊同發動新詩創作比賽;尚滯留未出國的舊文友相繼復出;將刻板而標語化的缺點掃除,恢復朝氣。接著排除萬難,出版《堤岸文藝》書刊,又開闢刊登以現代詩為主的〈桂冠文藝〉版,一切都逐步改善,好現象。

  越華文壇沒有在這大變動中沉沒,華人文藝漸漸復興。我為自己盡了力量而高興,能重拾筆桿,再次踏上所喜愛的文藝途徑,實在不易。然而,我因此受到莫大的打壓,令到這段路程荊棘難行,要不是報社的支持,朋友的鼓勵,可能我再次中斷行程。所謂「樹大招風」,「人怕出名豬怕壯」,我這次復筆有所影響,引起華運機構的注意。華運是越南華人共產黨的最高機構,有權干預華人社會事務。經過調查,知道我曾於一九七四年在香港《當代文藝》發表長篇連載〈征途摭拾〉,是個拿槍桿反抗人民革命的偽軍,於是不許華文報發表氣如虹的文章。報社編委,雖不滿意,也不能違抗,再次親臨舍下,勸我為豐富文藝園地著想,為維持華文進展著想,繼續創作,可用其他筆名或真姓名來發表,若有人挑剔,報社負責。

  當時,原廣肇醫院總務鄔石麟知道這件事,感慨地寫了一首七絕給我:

 

                直言不諱氣如虹,夠膽發言應有功,

                居然招至官僚妒,須換筆名始相容。

 

  無論踫到什麼障礙,我仍愛讀詩寫詩。詩路漫長,崎嶇不平,我照樣走著。只不過,現在我熱愛詩的心情,欣賞多於創作。沒有詩興,我絕不創作,勉強下筆,寫出來的詩便大打折扣。例如,在九十年代初,冬夢從香港回越南探親,並為《詩》雙月刊籌組越南特輯,他力邀我也寫一首;我那時毫無靈感,鑒於盛情難卻,便先行找點資料。我拿起詩刊參閱,原本那個大大《詩》字,我竟然看成〈十一寸之、口〉,也順勢以此為題,塗抹了幾行,濫竽充數地在該詩刊發表了。總算有一首詩,有折扣的詩。

  來美國,我不知怎樣繼續走這條詩路……

 

                    二○○○年五月鳳凰城

 

 

〔 本文發表於二千年八月【新大陸】詩雙月刊第五十九期,這是原文。〕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詩路迴嚮

 

 

 

 

 

                 

拾起夢詩文友擲下《詩給氣如虹》後                             

            詩路漫長,

            也許……

            不該回頭張望。

            殘景陳跡,

            草木枯黃

            誰願意,再欣賞?

 

 

                                                難忘記,

                                                那年、那月                                       

                                                詩情盪漾。

                                                即使絲愁滴淚,

                                                步履蹣跚,

                                                【學燈】曾經照亮!

                                               

                                                今時、今日,

            踏上新大陸,

            歧途徜徉,

            心態徬徨,

            再看不清詩的模樣。

 

            十月,    

                                                遠處有足音迴響。

                                                抬頭眺望,   

                                                前面是同道的朋友,

                                                一揮手,就擲下詩章!

 

                   稿於二○○○年十月 鳳凰城

 

~~~~~~~~~~~~~~~~~~~~~~~~~~~~~~~~~~~~~~~                                                                                                                                   

附言:絲絲愁文友〔陳夢詩〕閱讀拙作〈詩路漫長〉後,創作〈詩給氣如虹〉,

在【新大陸】創刊十週年上發表。本人以此詩回應,但無夢詩地址,只好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