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孔子餘音•第五篇
 

論語佳句傳民間

   

談到《論語》,許多人都有一種錯覺,認為那是一本很深奧的經典,普羅大眾是不會明白的,只有知識份子,或「信而好古」的讀書人,才會理解。其實,《論語》大部份都是記載孔子師生的談話,像一般的筆記紀錄,平淡文雅;只不過,古代沒有今天那麼方便的筆和紙,有時要刻在竹簡上,書寫是非常非常的困難,文字的運用必須儘量減省,譬如:「孔子曰」,省略為「子曰」,甚至只用「曰」,絕不抄寫多一個字,本來是為求精簡,免得記錄者刻劃麻煩辛苦,但因少了些連接字詞,後人讀起來,有點不明白,要慢慢推敲,變成深奧。

然而,儒家學說畢竟是合乎人生道理,孔子的言行舉止,成為世人的模範,《論語》的一言一語,特別受到關注了。自從宋朝趙普對宋太宗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這本書就更加不同凡響,經過歷代的相傳,尤其是讀書人的朗誦,許多佳句已不經不覺在民間使用起來;連廣東方言也有些出自《論語》,可知其影響如何的深遠。

孔子有不少名句,大家都很熟悉。最顯著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名不正則言不順。」「其身正,不令而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除了這些孔子名言,有許多已經在民間流傳,大眾化了,成為日常用語,我們平日交談中都會聽到,卻不知是《論語》的句子。,好像以下這幾句:「不怨天,不尤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小不忍則亂大謀。」……

記得我小時候,如果在飯餐講話多,父親必喝止,常說:「食不言,寢不語!」後來讀《論語》,才見到「食不語,寢不言。」

我自幼家窮,左鄰右里都是貧苦人家,常常聽見他們嘆息:「唉!荷包空空如也,米缸一樣空空如也。」在《論語》書中,同樣見到「空空如也。」

那時期,生活雖貧困,卻比較簡單而悠閒,不像後期的日益複雜緊張。街坊鄰里們常聚在一起談天,講故事,說笑話,遇著哪家的兒子讀書成績好,老前輩必加稱讚,愛用「後生可畏」之語,並且說明「那是孔夫子講的呀!」

他們講故事,大多屬神話和俠義,孫悟空、方世玉之類,講得起勁時有聲有色,間中提到「殺雞焉用牛刀」,以為這是粗人俗語,誰知都是《論語》版本。

我當學徒時,常見一些技工師傅,碰到工具不合用的話,嘴裡媽媽聲的罵,「炒蝦拆蟹」,最後常聽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工廠必須配置好的工具,生產才流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確合用,就是《論語》說的。

屬於那段日子,越南堤岸主要的娛樂是電影,一齣電影往往接連多天的放映,在報紙的廣告,或各街道的牆壁上的「街招」,就經常看到「徇觀眾要求,欲罷不能」的術語,後來我又在《論語》讀到「欲罷不能」的句子。

那時每逢過農曆新年,各醒獅團活動迎春,最吸引群眾圍觀的,是商店在高樓前掛彩吊青,標旗隨風飄揚,好不威風,標旗上貼著四個大字,如「我武維揚」、「耀武揚威」、「威風凜凜」等等,而最常見的是「見義勇為」,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從《論語》句子改變過來的,原句是「見義不為,無勇也!」

回頭說說這兩年來,如果有看海峽兩岸的新聞,自從中華民國出現了政黨論替,民進黨的陳水扁當上總統寶座,不是「訥於言而敏於行」,而是口水多多,令人不滿,讓局勢緊張,民心難安,中國大陸一再表態:「聽其言而觀其行」,這就是《論語》了。

還有許多許多的成語,源出《論語》,什麼「慎終追遠」,「言而有信」,「從心所欲」,「是可忍,孰不可忍」,「三思而後行」,「愚不可及」,「文質彬彬」,「舉一反三」,「循循善誘」,「名正言順」,「欲速則不達」,「富貴如浮雲」,「君子成人之美」等等、等等。

朋友,也許你平日談話使用著《論語》佳句呢!

 

本文於二零零四年二月  在鳳凰城亞省時報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