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雅集傳文化

 

 

 

好高興!好高興的參加了今年亞省作家協會的迎春雅集!

去年是在東部天堂谷歐旻豪、柯瓊華夫婦的豪宅,今年在西北區皮啊利亞張明雨、華芳伉儷的新廈。

很早很早接到了邀請通知,粉紅色的箋紙充滿文化氣息,散發才華芳香,洋溢主家溫馨,沁人肺腑,令人陶醉。

然而,那段日子我身軀不爭氣,被寒流侵襲,受感冒欺凌,傷風咳嗽,疲倦懶散。暗自忖度,很可能放棄出席,却又覺得十分可惜,畢竟文人雅集,作家聚會,交流寫作經驗,討論出版事宜,豈可失之交臂。何況在亞利桑那州的大漠地帶,擁護華文發展,宏揚中華文化,是本人心願,雖然學識有限,力量輕微,只求在僑界描述片言隻字,貢獻付出,華人民族文化必定能薪火相傳,永不熄滅。

日期逼近了,體康漸復原,我才按了亞省時報的電話,決定「撥冗惠臨」,正好是孫澗萍接聽,那熟悉的、柔和的、熱情的聲音,聯繫了報社和作者和讀者間的情誼,她擔任編輯期間,那虛懷若谷的態度,不恥下問的修養,全力以赴的工作精神,讓報紙編排得日漸充實美觀。她在電話中提議我多喝水,好好保養身體,以便參與星期日的迎春雅集。

二零零六年三月五日,星期日,丙戌驚蟄的前夕上午,十時左右,我駕駛著老爺車,依循地圖所指示,沿著九九大道往北前進,過了快活谷十字路口,再走一段,終於抵達目的地──張華芳的嶄新樓房。

這裡原是「美食天堂」之家,今日成為「文人薈萃」之所。難得主家熱誠招待,客人頓感賓至如歸。我是祖籍廣東,張家也是廣東人,更讓我增加親切感。華芳年紀輕輕的,已擔當龍崗公所主席,真海外才女也。她歡迎致意,能說出《論語》名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後生可畏,不愧為炎黃子孫,中華兒女。

張華芳的堂上父母,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能說善道,不但弄出拿手菜餚,招待賓客,更連連向我拋出高帽子,受之有愧。張先生說:「你來自越南,有這麼高深的中文程度,甚為難得,很多從中國來的也比不上哪!」

像這樣的高帽子,讓我記起前幾年,鄺添權先生曾公開贈與,他在亞省時報【佳叔漫話】專欄發表「中文未來的重要性」時,文中有這幾句:「《論孔子》一文的作者,氣如虹,是越南土生華僑的好榜樣。他比我們從中國來的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最近,在亞省時報二月份第440B1版,輪到徐德之先生也送上一頂高帽,其大作「愛的電話簿」,有這麼一段:

「翻一頁,是亞省大作家氣如虹先生的一篇『為女人辯護』的文章,氣如虹先生是中國孔孟學說專家,大家常談到他的大作,他以詼諧的文字引經據典闡述了中國婦女對國家在歷史上的貢獻,用來勉勵姊妹們,讀後受益匪淺。」

過獎,過獎,謝謝大家稱讚!我平生不熱中發掘金錢,却極有興趣鑽研中文。對孔子學說,雖然孩提時代,先父崇尚儒學,要我自修《四書》,但真正深入理解是來美前一年,替西貢解放日報翻譯越南學者阮獻黎著作的《孔子》,為了翻譯得準確,以免誤導讀者,不得不考查《論語》原著,這才發現,阮獻黎對孔子言行有非常精闢、非常客觀的剖析,並指出一般人甚至後期的儒者誤解孔子的觀點所在。

佳叔和徐德之先生都有參與今期的迎春雅集,共聚一堂,談論文學,令我心境開朗。這文人雅集,是亞省筆會、亞省華文作協所主辦,作家少君與報人老真當然是大眾推崇的主角。少君壯年宣佈退休,在我看來其實是轉移崗位,將精神擺放在文學創作與出版事業上,由《人生自白》改為旅遊描繪,包括地理、歷史、文物、人情,洋洋灑灑,集合起來,好像高級大廚,配備材料,色香美味,一碟俱全,供給大眾品嚐;《閱讀成都》,新鮮出爐,還有錄影帶放映,使迎春雅集,增添興致!

老真是雅集的主持人,感謝大家蒞臨參加聚會,不忘鼓勵各作者蒐集作品出書,分析書刊出版類別。少君是此中翹楚,經驗豐富,由出版社付酬承印包銷;「北美女人」系列的白雪公主,亦講述出書的過程,是出版商與作者均攤銷售,目前已出版了《她在海那邊》和《女人三十不愁嫁》。

北美女人力量雄厚,出席人數也多,加上李玲麟校長、曹嘉儀法律專家與及報社的鄧凌、孫澗萍、許莊玲等記者編輯,本期聚會女人佔了上風,男人大為失色,即使最後僑領高志中趕抵助陣,亦無法挽回頹勢。

這次迎春雅集,談出書為主,徐德之先生也透露已將作品集結付印,不日可運到鳳凰城;他是自費與贊助,屬非賣品,將來贈送親友閱讀,到時大家可獲得免費的精神糧食。

說到贈送,陳英福老前輩更為積極,當場簽名分派所著《美國華人滄桑史》,據悉,他已經九秩開三了,還遠從祖荀市駕車赴會,還邀請盧康華老教授同行,還載來了一批心血創作,還載來了滿腔的熱情……他還責怪我:「你說要來祖荀,為什麼一直不見蹤影?」真抱歉!我答應在最近期間,嘗試祖荀一行,拜訪熱愛文學的老前輩……

的確,參加迎春雅集,讓我高興,讓我開懷,讓我獲益!「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名言,萬世不易。大會將「以文會友」製作牌匾,表彰歐旻豪、柯瓊華夫婦,表彰張華芳,甚有意義。

雅集是在各人歡愉的氣氛中結束,雅集是在張家豐富的美食中結束。

我駕車歸程時倍感輕鬆,在回味,也在尋思……我希望,以後亞省作協的指標,不單單滿足於迎春雅集的聚會,而應組織更多發揚華人文化的活動,在這大漠地帶,大家同心協力,無分彼此,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不是為求自己的聲譽,而是為了灌輸年輕一代的知識!

 

20063月鳳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