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文藝漸復興

 

 

  一九八八年十月廿三日的下午,我又參加了解放日報編輯部舉辦的文友聚會。登上樓閣的會場,就見到了許多文友濟濟一堂,氣氛熱鬧,是我參加幾次聚會以來所罕見的。

  我好高興的能夠會晤到這樣多的文友。環視在座諸君,有年老的,有年青的,有男的,也有女的,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除了寫作的文友外,還有書畫家、攝影家、醫生、歌劇界人士等真是難得的寶貴聚會!代轉請柬給我的黎巴枝文友早已到來,攝影《劍湖春霧》的作者陳華先生父女上陣,為大會拍照;最難得是我卅多年前的書法美術老師黃鴻先生,亦蒞臨盛會;廿年前曾經是同一機構而不同部門的同事陳燦榮攝影家,解放前共同舞文弄墨的林姓文友等等,都在會中共聚,其餘大部份文友,都是這兩年在文友聚會中認識的。

  說起來,我只是解放日報的老讀者而非老文友,打從解放南方之日起,從未間斷過。報紙是必需的精神糧食,真是不可一日無此君!雖然那時候,對於新聞報導以至文藝作品,我都非常不滿,因為大家都為上級說話,為政策渲染,社會主義一切都全對,黨的決議沒絲毫差錯,似神聖不可侵犯,人民沒有異議的餘地;造成連篇累牘都是不真實的文章,但我仍然照讀不誤。我的見解是:如果不讀,就連其中的弊端缺點都不知道。而我知道其短處,就可以在適當的時機,在環境容許的場合,以人民一份子向上層坦率進言,希望可以改善一下唯我獨尊的官僚體制,也希望報紙的民主化能復興過來。

  幸好,一九八六年開始了批評運動,人民嘗試了真正的民主發言,報紙也漸趨革新的氣息。就是那年的記者節,我重拾筆桿恢復寫作,並於一九八七年初的春節文友聯歡會中,我第一次獲得邀請參加文友聚會。這之後,每逢召開文友會,大都有我的份兒。我將自己對報社應興應革的,或一般讀者的意見,都向報社提出,以盡獻曝之忱;希望能使報紙既是政府的言論機關,同時是人民的喉舌。自黨「六大」革新思維以來,解放日報在這方面已有可喜的進展,但與越文報紙相比似還嫌不足,相信在這次文友聚會之後,一切將有更佳的表現,華人的文藝更能復興過來。

  這次的文友聚會,內容是豐富的,第一是發起春刊創作運動,編輯部闡明可朝建設「民富國強」的目標下筆,相信會有許多佳作。其次是作文作詩的頒獎禮,是簡單而平民化的儀式,有鼓舞創作風氣的意義,得獎的作者以青年佔優勢,是件可喜的事。雖然有人對評選方面有些異議,但以志在參加和尊重裁判的精神,就不加計較了,大家希望以後能辦得更好,更有成績,則心滿意足了。

  另一個重要的內容,是籌備成立文友會,推舉七位文友為籌備負責人。回憶我第一次參加乙卯春聚,早就聽得有此提議,都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這次才確實籌組,目前是「十劃還未有一撇」,文友會的宗旨、命名、地點、活動概況等,尚須負責小組的商討、研究,如果大家肯盡點棉力,其他文友又鼎力支持的話,文友會一定能在最短期內成立,文友間互相聯誼必然密切起來!

文友聚會是在欣賞錄影片的餘興節目中結束,大家都很愉快,感到越華文壇的文藝創作的確在復興中!

 

 

一九八八年十月廿八日星期五,發表於越南解放日報【文藝】版

 

 

 

附言●●●

 

  一九八八年十月這一聚會,相當重要,可說是越華文壇的轉捩點,正式催生了《文友聯誼會》,後來更名為《文友俱樂部》。當時華人同胞很重視這組織,希望藉報社與作者們的力量,反映民眾心聲,定期出版書刊,設立華文學校,重振華人風範,讓華人民族文化能薪火相傳。

  拙作以原名發表。文中提到「籌備成立文友會,推舉七位文友為籌備負責人」,我是其中之一,不過沒有提及,一切以低調姿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