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取材

 

 

     我時常感覺,文章無價,讀者有情,創作獲得無窮樂趣。一點不錯,就在剛發表了〈創作樂趣〉後,又在聚會上獲得幾位讀者表示喜歡閱讀,並說明不是客套奉承,確實認為行文下筆中肯、誠實、有個性,有真情,讓我很感快慰。

 

真的,我只是在初學投稿階段的學生習作,曾有仿傚與虛構缺點,其後經過極短暫的日子,漸漸成熟,就立下決心採長補短,取優棄缺,改善風格,訂定文藝創作不能離開現實的概念。從此我的創作都以寫實為主,凡是小品散文,抒情記敘,隨筆感想,都忠於事實,絕不胡亂塗抹。凡是說明議論,講理批評,必須依照次序原則,有條不紊,以事論事,向真理低頭,沒有拗橫曲折,不會無理取鬧,也不爭辯逞強。凡是創作小說,短篇故事,盡量減低無中生有而令人難置信的場合,每每衡量事情進展在社會上實際可能發生,雖假似真,造成「如有雷同,實屬偶合」的奧妙情節。

 

文章取材,往往不能離開現實,現實生活的一切動態,就是寫作的好題材;經過適當的取捨,加以仔細的描繪,就會有佳作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其實擺在我們眼前有很多平常的事物,都可以作為文章題材,往往被忽略,但沒有經驗者不懂運用,而有豐富見識的作者,即時拾取,經過描繪,成為巨著。

 

譬如老人在海濱釣魚,人人司空見慣,十分平凡,但美國海明威卻能創作成洋洋灑灑的長篇小說『老人與海』,一九五四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又如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喜歡掩飾缺點,死要面子,不肯認輸等劣根性,本來不覺得什麼,但經過魯迅集中在一個角色表露出來,寫成『阿Q正傳』,在文學上大放異彩。

 

領悟這個道理,我寫文章通常都在平凡的事實中拾取題材,有自己經歷的,有聽各種陳述的,有瑣碎事物集中一起的,讀者閱讀時會有切身感受,有人情味。

 

就以在鳳凰城來說,二○○六年參加此間作協舉辦的迎春雅集聚會,我即創作〈迎春雅集傳文化〉;二○○八年我去洛杉磯與一班文友品茗會晤,我寫下〈這 樣簡短的聚會〉;還有其他的日常生活,我以「生活隨筆」的欄目發表,創作不少,也最受這裡讀者的歡迎,遠的如〈鳳城之友〉、〈亢龍有悔〉…或稍後的〈咫尺天涯〉、〈人心思變〉…近一點的〈博士揚名〉、〈幽默盛會〉…去年的〈金虎施威〉、〈耆英本色〉…最近的〈粵語歌唱〉、〈金兔呈祥〉、〈筆名如虹〉等等,我都獲得讀者的回響,大多數都鼓勵我多寫多發表,讓大家有適合胃口的精神糧食。

 

除了記事與隨筆,我能即時掌握創作;就算採取小說體裁,我也盡量在現實中發掘題材,讓相識的朋友閱讀如身在其中,陌生讀者也感覺故事親切。『無奈』的長篇小說也按照這個理念敲打鍵盤,所以很受讀者共鳴。即使是一般短篇故事,現在美名為「微型小說」,往昔我的創作也沒有脫離現實。試列舉過去的幾個例子:

 

有一回,朋友參加七人組的小型足球賽,職司守門員,他非常賣力,因救球心切而發生肢體衝撞,跌破頭皮,血流如注,要進醫院急救縫補,我將此事寫成短篇小說:〈掌門人〉。

 

另有位同學患扁桃腺,要進醫院施手術,獲護士姑娘悉心護理,那位良好護士也是我的同學,當我知道了這件好人好事,下筆創作了短篇故事:〈白衣天使〉。

 

又有位好友,為了逃避越戰的兵役法,不願去從軍,跑到鄰國柬埔寨的金邊謀生,其在堤岸的女友竟耐不住寂寞,分離期間移情別戀,他在金邊得知風聲,非常痛苦,悲傷過活。我獲悉此情此景,又創作了一篇微型小說:〈秋的懷念〉。

 

以上所提及的文章取材,都屬文藝創作範圍。至於一些報紙所需的社論短評,或特約撰述,或採訪報導,取材固然與此有別,但是,求事實,講真理的概念,還是完全不變的。

 

 

稿於鳳凰城二○一一年三月七日

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星期五發表於鳳凰城亞省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