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理念

 

 

我在上週的隨筆曾經提起,無論做事或娛樂,要面對作選擇的時候,必須當機立斷,不能遲疑,如果「建屋道旁」,聽取太多不同意見,思量又考慮,反而會誤事。

 

碰巧就在當天,即二○一一年十二月九日星期五,我參與鳳凰城華人耆英會舉行年度會長選舉,在四個候選人中,只能選擇一位投票,真要當機立斷,絕無時間猶豫,剎那間就要筆鋒一圈,擇定候選人,把票投入箱內。「魚與熊掌」,可捨魚取熊掌,還算容易,現在多了龍肝鳳膽,又不可兼得,確難取捨,拿捏不定會出錯,或違背自己原意;看來投票選舉也不是輕鬆的事。

 

生活於現世紀,選舉已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如果常參加各團體活動,少不了要選舉會長、主席之類職守;即使沒有去交際,作為一個公民,也要去投票,選市長、州長啦,選議員、總統啦,循環不息。就算棄權不參與,在家中觀看電視新聞,到處都有選舉消息,亞洲各國尤其熱鬧,看看台灣、香港的選舉,總是爭吵不休,甚至發生肢體衝撞。好像台灣,連芝麻綠豆的里長鄉長競選,也鬧得沸騰,令人側目。

 

   我總覺得,亞洲民眾的選舉比不上歐美人士的涵養,歐美的候選人競選時可以互相指責,一旦當選,落選的一方就祝賀對方的成功,以後共同合作,胸襟廣闊,等待下次再度參選,作良性競爭。但亞洲人多數缺乏這種風度,落選後顯得憤憤不平,不肯合作,明知政策的施行合理,亦故意阻撓。

 

   談及選舉的話題很多,回顧我在越南,讀小學時期就懂得選舉的玩意,四年級時我已獲老師與同學提名候選班長,由全班同學舉手表決,一直到六年級小學畢業為止,我一直獲選連任班長,沒有哪位同學能與我競爭。我第二次被提名競選,則是解放南方之後,在西貢解放日報社組織文友聯誼會,那時高呼社會主義,總是害怕人心思變,人選內定,投票徒具形式。文友會原是我主力促成,會長一職非我莫屬,但我是舊政權軍人,欠缺革命光環,名義上只好屈居副座,但沒關係,不是追求名位,盡力服務,則不論正副,一樣受尊重。

 

至於我第一次履行公民投票權,是一九五九年越南共和國第二任總統選舉,人人拿著選舉証,大排長龍等待投票,踴躍熱烈,結果是吳廷琰大勝。當年民眾不是真正熱心擁護候選人,而是擔心以後檢查紙張,如果發現沒有選舉,被懷疑為共產黨的破壞份子,那就遭殃。

 

   選舉理念,不少人認為來自西方國家,屬於舶來品。其實,中國很早就懂得選擇人才,只是規則不同罷了。我們看看古代的『禮記』在〈禮運.大同〉篇中,有這樣的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由此可知,中國在孔夫子時期就倡導「選賢與能」,在二千多年前來說,思想很先進,很民主,很實際的選擇方式。在同一時代裡,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達到這樣的標準,如果能夠認真遵循執行,惟才有位,優點多於缺點,相信能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韓非子』也提到「聖王明君……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是在焉,從而舉之,非在焉,從而罰之。」為國效勞著重人才,就算是仇家,照樣要推舉,對事不對人,有才幹者可治國。唐代李世民有「貞觀之治」的盛世,就是主張「唯賢是舉,慎擇為先」。古代的明君任用賢士,胸襟是多麼的廣闊,比現在一些狹隘思想的投票好得多。

 

   既然中國早就有「選賢與能」,「唯賢是舉」,「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良好觀念,為什麼中國沒有人民選舉政府官員的民主制度呢,這就關連國情問題。因為中國地大人多,教育難普及,孔子早就覺察到這一點,所以創立私塾推行平民教育,培養士子出來為國效勞。平民佔多數,貴族佔少數,平民知識水準低,如果由一群沒有學識的人來管理國事,肯定弄得亂糟糟,所以權力常掌握在飽學之士手中,或推舉有才德者執政,不讓老百姓參與,這是主要的原因。昔日中國特殊國情,發展出科舉制度以甄選人才,而沒有形成歐美的大眾選舉理念,原因在此。

 

事實上,每種制度也有優缺點,而隨著國際的形勢前進,現在我們許多方面已效法民主選舉,從集會結社到政府機構,都定期投票選舉,雖然有時出現偏差,但畢竟是自由民主制度,大家可公開研討,萬事能迎刃而解。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星期五發表於鳳凰城亞省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