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計劃

 

世人皆從忙裡老,誰個肯向死前閒!

 

 

華人耆老居住在鳳凰城,欠缺一處熱鬧的唐人街,比較沉悶;如果語言不通,駕駛不便,那更加麻煩,要適當地找尋老人的娛樂消遣,否則,每天呆在家裡,徒對四壁,無所是事,長期觀看電視,千篇一律,真正悶死人!

 

有些老人到了退休的年紀,還不敢從職場上退下來,他們擔心不上班,沒有工作,生活寂寞無聊,不知如何是好,惟有心不甘情不願地繼續負荷苦差。

 

耆老人士,走過數十年人生道路,無論成功與否,都應該有個退休計劃,休憩歇息,享受餘生。如果有優厚條件,繼續擔當大任,不須花費很大氣力,則不妨留守崗位,運籌帷幄,指揮大局。但如果感到心力交瘁,或者力不從心,就要立即設法讓賢,切莫留戀。因為金錢買不到健康,健康勝於財富,擁有金錢而身體孱弱,無法享受,太不值得了。

 

是時候退休就退休,退休則要有計劃,詳細的安排晚年生活,最重要是心理準備。一般來說,人要知足,知足常樂,所謂「事逢知足心恆樂,人到無求品自高!」年紀大了,放鬆自己,切忌倚老賣老,對後輩諸多索求,莫提「養兒防老」的古典名句。有時要裝扮糊塗一點,對身邊家庭事物,冷眼旁觀,不要干預太多。把握當下,往事不要去憶追,快樂應要去爭取,老是「想當年」沒有益處,忘記過去的威風,對舊事不必如數家珍,一切順其自然。最重要保持老健身軀,儲蓄老本備用,珍惜老伴相陪,相約老友聊天,開心度過老年生活,最好能編列一個活動時間表,合適自己興趣的娛樂,成為理想的退休計劃。

 

我認識不少朋友對退休的看法,最相似之處是嫌退休金太少,擔心不夠開支,大都在慨歎;「唉,沒辦法呀,這點點錢怎能維持生活費用,惟有繼續拚搏這條老命啦!」真是這麼可悲嗎?不見得。我常想起一副警世對聯:「世人皆從忙裡老,誰個肯向死前閒!」難道人的本性就是這樣,真要「人為財死,」?何苦呢!

 

我總覺得,許多人不肯接受「知足」的觀念。像我這代古稀人士,無論是來自何方,越南、柬埔寨、香水、台灣或中國大陸,應該歷經貧窮與戰爭的動盪社會,嘗遍許多苦頭,遭遇不少磨難。目前美國的退休金雖說不多,但對比舊時那種窘境來說,實在好得多多,以這種理解心態看待,一定能樂觀過活!

 

我在一九九七年移民來美國時,完全沒有那種祈望美國夢的歡欣心情,只是為了達成攜眷團聚的目的,勉為其難。故我初期的心境極不愉快,覺得難於適應,時常嚮往南邦、夢回堤城。從來美第一天上班開始,就以倒數計時方式,計算著退休的日子。

 

我打聽知道,要工作足夠四十季度才可以退休,整整十年長,夠受的!其間還被工廠裁員,失業過幾個月,時間更拖延,哎喲,幾時才能退休呀!我可謂望眼欲穿。後來,在每年收到的政府通知書裡逐漸得悉,只要每年工資收入八千元以上,就當作完成四季業績,不必挨足十二個月辛勞,這對我來說是個喜訊,內心歡樂了;所以到二○○六年五月,看看差不多了,我叫兒子檢查一下退休狀況,作個總括計算,啊!已算滿四十季度,有資格退休了,我非常高興,立即向工廠辭職,宣佈退休,工廠上下同事定於六月一日,為我舉辦一個退休歡送會,十分歡愉!

 

  那時,我還未能領取退休金,以年齡計算,要等到十月生辰過後才可領取

。太座與兒女都規勸我做多四個月,橫豎已經工作將近十年,再做多些又算得什麼,我擺手兼搖頭,絕不接受。我的理由是,我的一生夠辛苦了,幹那麼多幹嗎?金錢,要多少才足夠?世界首富還嫌賺錢不足呢!俗語說「人心不足蛇吞象」,我反而欣賞《急流勇退》歌詞:「今天內心感足夠,應走時候決定放手。」

 

我的人生從奮鬥裡站立起來,前半生苦不堪言,嬰兒曾是丐幫弟子,童年在非常貧窮的家庭中成長,十一歲就進玻璃廠當學徒,讀小學時還要兼做校役工作,掃地洗廁所派信件……畢業出校打工,環境剛剛好轉,又逢越戰升級,一九六八戊申戰役後,被迫從軍,踏上征途,越戰擴展到柬埔寨境地,臨危歷險,驚心動魄,等到巴黎和約簽署,以為和平建設在望,誰料干戈仍未停,對方誘騙美軍全面退出,即不斷發動攻擊,一九七五年來個春季大捷,勝利解放南方!我這個捍衛自由世界的大兵,竟變成執槍桿反對人民的叛徒,明令就地改造思想三天,接受辱罵教訓,然後恢復「公民權」,過著無產階級的刻苦生活。好不容易挨過了一窮二白的社會滋味,越南黨政領導者感覺不對勁,發起「批評與自我批評」運動,表示修改錯誤政策,「革新思維」,讓全民恢復「恭喜發財」,歡迎外資投入,人民生活得以逐步改善。

 

正在這轉佳的年代,我却要離開生長的越南,舉家連根拔起,移民來美國,與岳母、與家兄團聚,一切從頭再起,從零開始,我在年近花甲的歲月,在不諳語言的窘境,挽著飯盒往西人工廠上班,多麼委屈難堪!忍辱負重了十年,一旦可以脫離束縛,試問,我怎麼願意再做多幾個月呢!

 

我就在二○○六年六月開始,實行我的退休計劃,無職一身輕,快樂過日子。我希望捨不得退休的朋友,及早決定享受夕陽餘暉,知足常樂啊!

 

 

 二○一二年八月廿四日星期五發表於鳳凰城亞省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