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六書含義

 

上次我簡單的述說中國文字的起源,提到倉頡造字,最先創造的兩種字體是「象形」和「指事」,一種是圖形狀態,一種是指示標記,能望文生義,每字均具藝術性。

 

中國文字類別當然不止兩種,總共有六種,稱為「六書」,這裡的「六書」和一般所談的「四書」含義不同,《四書》是指四本學說著作:《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六書」則是指造字的六種書寫方法:就是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註和假借。

 

這六種造字方式,主要還是出於最先的兩種:「象形」和「指事」,因為單靠物體的形狀與指示的位置創造文字,十分有限,不夠應用,還有許多沒形象又沒位置的抽象語言,該用什麼符號表達?是一大難題,於是,古代的倉頡和其他聰明人,繼續創造出「形聲」和「會意」的字。即是使用先前的兩種字為基本,拼湊起來,合成另一個字;一種採取形態加讀音方式,一種採用領會含意的方式。我略舉一二說明如下:

 

形聲──通常使用一個表示形態的符號,與另一個代表讀音的符號組合而成。譬如江河,左旁的三點水,古代是字,表示形態;右邊的工可,是相似的讀音。又譬如根基字左邊的字下面的,是指形態,艮其二字為諧音。諸如此類,謂之形聲,中文字彙以這種佔多。

 

會意──會合其意,採取兩個符號去說明一種意思,或兩三個象形顯示一種狀態。譬如:人言不正大力;不過這類可以說明的字非常有限,反而顯示狀態的較多,譬如:挨樹,是息,攫花,要摘,頭,磊多石,棵樹,成為林。

 

如此一來,字數大大增加,足以應付文章史料的需求量了。但嚴格而論,這四類字體實際上還欠缺一點點,於是又有聰明人,將原本四類字中抽取某些文字,或加以「轉註」使用,或「假借」運用,就構成了「六書」。依照《說文解字》的釋義,轉註是「建類一首,同意相授,老考是也。」假借是「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所以,正確地說,古人造字只有四種,後兩種較籠統,其實是轉借應用而已。

 

二○○五年九月上旬重修,發表於鳳凰城亞美報【文化天地】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