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筆順算筆畫

 

  字典,用以解釋文字的讀音和意義;檢查字典,是學習者不可或缺的功夫。如何檢查中文字典,也是一門基本學問。傳統性的舊式字典,如著名的《康熙字典》、《辭海》等等,都採用筆畫部首,先從《部首索引》確定要查的字,再數數餘下的筆畫,就在多少畫裡查出來。

 

但是,要懂得計算筆畫,不是看到多少橫直,就是多少畫,而是以下筆書寫的筆法為準,正確地說應稱為筆數。由起筆至停筆為止,才算一筆。舉個例子:字,看下去是兩橫兩直,好像四畫,其實,書寫時只需三筆,所以應該算三畫。又如字,看似很多畫,不過是兩筆;字則只有一筆

 

在這裡特別提出說明的,就是筆數應以楷書為準確,有些書本採用的印版字體,通常用宋體或明體,與楷書的筆畫有些出入。譬如:父親的字,官吏的字,在字的左上角多了一點;又如:或者的字,在日字上頭也有一點;所有部的字,辶,俗稱走之邊,如「這邊迴避」等,都多一點;字,下面的一橫却在左邊加多一豎筆;諸如此類,筆畫數會變多了。其他方面:印章慣用的篆書,有些招牌用隸書,寫信用行書、草書、簡體字等等,筆畫更不同。

 

總括來講,計算筆數,完全根據楷書的筆畫。

 

  中文字很多筆畫,橫豎撇捺,逐一點算,看來有困難;這又要提到筆順,即是依照書寫筆畫的順序,才能容易計算。

  

       書寫方塊字的順序,通常是由上而下,由左至右;只有撇,才會從右過左。至於一點,在左邊或中間頂端,一定最先下筆,如果在右邊頂端,反而成為最後一筆。

 

現在舉例指出筆畫書寫的順序:口字,先寫左邊一直筆,再寫上面由左至右一橫,筆鋒莫停,跟著轉角寫一直筆,叫橫折,至此形成,最後是下面一橫,總共用了三筆。字,一撇丿是一筆,也是一筆,兩筆完成。再舉例寫「一點,」的字,字,先寫一點,續寫一,共四筆;字,先寫一人,續寫一點,也是四筆。

 

以上是單體字,比較容易書寫。由兩三個單體組合成複體,則有點困難,要根據每個單體的位置次序,逐個逐個寫好,才能完成一個複體字。書寫時候,須衡量筆畫的繁簡來安排位置,須觀察由多少個單體組合,作適當的裝配。前次曾談過部首字樣的變化,原因在此。

 

以前中文學校有書法科目,讓學生習字,最基本的一種,是將一個較大的方格位置,劃分九個小格子,稱為「九宮格」,然後按照字體的大小安裝上去,字型就整齊美觀。

 

  好了,我重複一次,想瞭解中文,要學習查字典,舊式的「部首」檢字,須要計算筆數,計算方法,以楷書的書寫筆畫順序為標準。

                  

            

二○○五年十一月中旬重修,發表於鳳凰城亞美報【文化天地】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