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精神


  這星期,在臉書網頁看到一則感慨留言:
  「被人騙,可以諗:他有这需要,所以才會騙我,對吧?这樣想,內心好過些,不覺得自己愚蠢。」 
  臉書圖像是熟識的朋友,不知何故被人欺騙錢財,很不開心,明顯地想擺脫苦惱,實行「凡事要放下,一切須看開!」敲打幾句感慨語言,放上飛卜,抒發情緒,舒緩悶氣。
  上星期,我提到網友傳遞一則社會故事,有位男士被情人和好友瞞騙,兩人偷偷相好,幽會維持達四年之久,他居然被矇住,懵然不知,發現後痛苦難堪,最後也是無奈地放下,自我開解:「他倆隱瞞自己,不是欺騙,是出於好意,害怕自己傷痛難堪。」他終於想通了,放下了,看開了。
  這兩件事情,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被欺騙錢財,一個被瞞騙情感,同樣是無可奈何,惟有使用「放下看開」的方法,自我安慰,雖然有點阿Q精神,但事情畢竟發生了,不如此又如何?只有這樣,才能解脫傷痛和苦惱。
  我在臉書也看到一段話,那是佛教生命協會的佛偈:「沒有風浪,就不能顯出帆的本色,沒有曲折,就無法品味人生的樂趣。」老實說,人生際遇,只希望風平浪靜,一帆風順;踏足社會,只渴望康莊大道,平坦路途;誰願意受波折,遭坎坷?很明顯,這些勸世語言,都是安撫曾經傷痛的人,盼望能夠放下看開,懂得自我安慰,少不免帶有阿Q精神。
  阿Q精神,其實是精神勝利心態,最大作用在於自我安慰,新一代華人,或少接觸文學的人,可能不大明白。因為阿Q這個人物,是魯迅創作出來,中篇小說《阿Q正傳》的主角。
  魯迅原名周樹人,十九世紀末至廿世紀初,中國動盪時代的文學家,充滿革命思想,批判腐朽的舊社會陋習,極力鼓吹新文化,推動白話文,發表現代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將自己創作各篇小說集結起來,出版單行本,包括《吶喊》和《彷徨》,而《阿Q正傳》就收集在《吶喊》之內。
  我小時候,在越南番禺學校讀小學四年級,陸偉文主任老師最喜歡提及阿Q精神,當時我只懂得皮毛,很含糊,不知其所以然,為了進一步求知探討,特向春雨陳玉青文友借閱《阿Q正傳》,我才明白此人物的始末。
  魯迅筆下的阿Q,有點像搞笑的小丑,常遭受鄉人挑逗、撩撥、欺侮,毆打,他有時緘默不語,內心在暗罵,有時也反抗,却毫無能力;不過,他總是強調「先前闊」,祖先一代如何威風。即使鬥不過別人,他仍想像着不是自己失敗,而是讓步,是寬恕,自己始終是贏家,就是所謂精神勝利法。
  魯迅創作阿Q的用意,在於諷刺中國人的劣根性,舊社會的陋習。他不滿國人傳統觀念,過於重視名譽,死要面子,許多場合不肯認輸,打腫臉龐充胖子,明明跌倒地下,竟說是拿撮沙。魯迅幾乎把國人所具有的缺點、短處,都集中在阿Q身上,顯然有些不合理,有點滑稽。當時人們大都不滿現實,渴望革新,魯迅的創作很受讀者歡迎,大獲好評,特別注意阿Q精神,成為嘲諷人們在想像中自我陶醉,不值一哂的精神勝利心態,視為貶義居多。
  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國際間的紛爭增多,人類的爾虞我詐,天災人禍頻頻,人們無端遭受許多劫難,或者遇到不愉快的事,被人欺騙,受到陷害,或惹來煩惱,無法解決等等,這個時候,一般勸世語文和慈祥佛偈,大都指示放下一切,看開一切,以及從另一角度觀看,體諒各有不同立場,放寬心情,不要悲觀,好好自我安慰。其實這種種思維,恰好就是發揮阿Q精神,精神勝利心態,有其值得推廣的理由,起碼能減輕難解的痛苦煩惱,貶義也改觀了。
  是的,迎接新的一年,我們如果碰到不如意的事,假使無法解決,就放下看開,不妨效法阿Q的精神勝利法,保證有益無害。


       
一五年一月十六日星期五發表於鳳凰城亞省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