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昔 不 同

              

 

                                                                     

    從越南回來兩個多月,度過美國國慶,美國勞動節,華越人士的中元節,而準備迎接的是中秋節,中國國慶日。鳳凰城的華越社團,皆有舉行慶祝活動,也着手組織即將到來的節慶。有朋友不見我的蹤影,產生疑惑。

    這段日子,我接二連三獲悉朋友逝世的噩耗,影響情緒,感慨萬千,無心涉足社區活動;另一方面,自新冠疫情肆虐以來,防止染病,避免聚眾,形成缺席公眾聚集慣例;加上年事已高,活躍魄力降低,只保持與親友簡單茶敘,平淡過活。

    再深入仔細思量,則發覺主要原因,乃是少了外來推動力。過去期間,僑社有什麼歡宴和集會,都會接獲僑領人物賞臉通知。最落力是方慧賢女士,所有社團大小活動,甚至組織旅行,必定通知我。還有余文勁元老,社團若有重要活動,會致電提議我參加。最早時期,亞省時報老真社長,亦多次邀請參加筆會聚會和社團活動。那時亞美報的黃仕蔚先生,聘請我撰寫中文報導,如有雙十節或美國國慶等大場面,均通知參加。如今缺乏這股推動力,旋轉緩慢了,很多時候忽略社團訊息,有的事前明明看過預報,瞬間忘記了,有的後來閱讀新聞,才知道有這樣的群眾活動。有朋友取笑,我也算是僑社一份子,現在完全脫節。

    實際上,世事常變,今昔不同,個人應對亦如是,我也審視情勢有所改變。本年初亞省越華聯誼會改選期間,曾和會員們談論社團狀況,我坦然指出,昔日舉足輕重的僑社團體,如今漸漸不受重視了。

    往昔在外國,僑團位置很重要,因為不少離鄉背井的僑胞,初到貴境,人地生疏,語言不通,謀生困難,要互相扶持,守望相助,組織會社團結起來,位置相當重要,故而鄉里親友組織同鄉會,同姓人士組織宗親會,職業相同的組織工會,當年擔當極大責任,服務範圍十分廣闊。

    回顧我在越南青少年時候,看見所有華人社團,對會員有許多幫助,扶貧濟困,全部照顧方方面面;各同鄉會都建立學校,以減低學費招收同鄉子弟;較大的祖籍幫派,如廣肇、潮州、福建、海南、客家等,除成立學校外,還建設廟宇、醫院、墓園,生老病死都獲得協助。工會方面,失業人士可暫時到會所食宿,並向工廠推荐就業,生病則送入免費醫院治療,每日贈送若干錢財,稱為「戒口餸」費用,不幸往生則贈予帛金……昔日海外的僑團會社,對華人同胞舉足輕重,非常重要。

    時移勢易,環境逐漸改變,華人老前輩越來越少,新一代移民大都有新知識,容易適應所在國生活,尤其是網路發展迅速,智能手機運用超強,無所不能,無遠弗屆,人們溝通順利,聯絡方便,欲解決問題,分秒間可以達到目的,不必倚賴社團仲介;如救困扶危,在網上一呼百應,效果比社團間的呼籲更有效果。

    今昔不同,顯而易見,目前社團領導層,已欠缺接班才幹,年輕人對此興趣缺缺,覺得沒有實際需要,不願意加入為會員,會社只作聯誼活動,新年或大節日,搞搞聯歡宴會,成為可有可無的聚集,意義不大。

    有人覺得社團既然日漸式微,無謂勉強支持下去,耗費精力,宣佈完成歷史任務,光榮撤退好了;有人認為結束社團不光彩,繼續簡單維持,每年集會給予兒童獎學金,鼓勵下一代,也有其意義。有人看見社團會員眾多,藉以利用作為廣告,替會員中的生意或服務行業宣傳,增加收益,未嘗不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見仁見智,各有千秋,目前還是見步行步,彳亍徘徊。

    我見有些團體倡議轉為慈善之舉,進行賑災送暖行為。但有人指出,早已有些定型的慈善機構,如慈濟基金會等,人們大可以出錢出力支持就得了,同鄉會、宗親會等社團,還是守住固有崗位為佳。

大體而論,時代進步,今昔不同,很多東西都無情地被淘汰,就以照相的菲林而言,以前十分需要,現在都被遺忘了;我青少時在越南堤岸,所有商店必須具備一副算盤,霹靂啪嘞的在算帳,如今已變成古董物,人們都使用計算機;智能手機的進步,更打倒許多日常用品,推陳出新,無可避免。因此,我們參與的社團,也會隨着時代腳步而轉變,受大環境所左右,須要有適應的心理準備。

 

                二○二三年九月十五日星期五發表於鳳凰城亞省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