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謁孔廟①   (周遊記)

——齊魯屐痕之七

 

(喧嘩與騷動隔在青磚高牆之外

護城河靜靜不起一尾漪瀾

過萬仞宮牆 ,古柏森森而立

榮枯分界同一枝幹

千載不褪色的長調吟哦

風之和聲仍漾起漠漠春寒

 

金聲玉振坊以及

欞星門巍巍向南③

該是工匠不識飛白

新漆的油彩板結飛動的氣韻

蒼勁渾樸凋零一聲喟嘆

柱頂那辟邪矯首

遠天,不問這語詞的嘩變

 

此刻,懷舊情緒雖釅釅一盞

每一步卻迢遞成萬水千山

向西道冠古今坊巋然不動

向東德俟天地坊危立無語

角棱環繞,八獸威嚴相對

這是腹稿一千零一次的時刻

那幀諳熟的背影從插圖走到身邊

讓中年不惑的心仄仄平平

睽違數千載,我們

終於走進這風雲長卷……)

 

過了這條河,河兩岸的野哭與荒田

子貢說,就到曲阜了,夫子

在那兒,柳蔭下,就是河,靜靜的護城河

過河,就到家了,闊別十四載的家

季氏的車仗早已守候多時

策劃「幣迎」的冉求正拜倒路旁⑥ ——

夫子,

再經過蕭索橫著的村落

仍未冷卻的烽火

我們就將踏上故土,陳舊

一如襤褸行裝不堪縫補

我們的馬車已近支離,人有些菜色

遠迎的旗幟兀自烈烈

百姓夾道喋喋

疑問一串串擠滿大街小巷

碰壁之後,我們

終於回到家鄉

自衛國開始,又在那裡結束

我們用十四年完成悲壯的謝幕

 

(聖時門⑦ 油彩斑駁

帝子早成歷史名詞

衍聖公⑧ 仍在列國周遊

我們入仰高門

魚貫的遊客呼朋引伴,驚醒後

神祗們攢眉不語

冷臉聽導遊臆說前塵往事

 

當暗河湧動囓食河床

黛瓦紅牆淪為最後一方堅守的聖土

只有《詩經》中那些植物

仍在千年時光裡幽幽綠著

夫子,

你繁體且豎版的理念

那些自劫波萃取的者也之乎

被稱作古文

被定格在遙遠的古代

橫版解讀文字豐沛如豪雨

滂滂沱沱洗淨宿苔

瘦骨嶙峋,被柏油與彩磚拘囚的老樹

焦渴的根系一寸寸槁枯……)

 

春服既成,沂水清波鱗鱗

孩子們嬉戲在舞雩台上

風是春陽明媚的滋味⑨

 

把霧霾的天命之年托付一輛馬車

把馬車托與風沙古道

把風沙古道付與兵戈寸磔的浩茫天地

竹簡之上「與聞國政」墨跡未乾

齊人已讀出風雲湧動的氣息

三月之前那喜色是莫大的譏嘲

在微服之後,在輟政之餘⑩

歌罷亦只一聲喟嘆,絲竹

仍縈迴宮闕。這一去

奮身不顧,似昨夜那只赴火的燈蛾

 

已經停留了三天,夫子

我們真的要從此告別家鄉?

去秋的郊天之禮笙歌猶然在耳

祭肉卻不循慣例分享

難道一切早埋下伏筆,只是

我們執著先王之道

不曾洞悉這些跡象?

難道落幕或開場,一切

都仰賴那枝沒有生命的權杖

芸芸眾生始終走不進高高的宮牆?

 

走吧,已經停留三天了

接淅而行,離開齊國我們說走就走

此刻行道遲遲,夫子

我們知道您更捨不下這父母之邦

然而,執戟的士卒擰緊眉頭

發硎之刃滑落一抹春陽

戒備的眼神在我們身上反覆打量

城外,人潮湧動

我們行色匆匆一去如此凄惶

 

(現在來到弘道門 下四棱碑前

只是文字漫漶,拓墨斑駁

讀不全曲阜城歷史沿革

周圍一波波湧來

是聲浪疊疊追問價值幾何

 

指尖觸及那些剝蝕的文字

青銅的溫度   瞬間

冷徹那根尚懵懂的神經

在被人們擦肩而過的地方

遙遠的記憶

都從那裡扎根成長

 

青磚步道殷勤接引

一直向前

便是大中門默默看遊人來往

東西角樓戍衛了千年

我們一步邁過又豈能不偏不易?

 

步行,向前

沿著老柏樹的隊列

成化碑 已隱約可見——)

 

黃河濁浪滔天,橫在西去的路上

洋洋之水流進一曲《陬操》

每一枚音符都淚光閃爍

 

受上卿之祿,這「帶甲之士八萬」的衛國

為何將戰陣一提再提

重禮輕刑之說似一枚石子

投向深潭再無消息?

「庶、富、教」是不及物動詞

兵甲晝夜環伺之下

沒有了下文

 

夫子,沿著西南方向

我們經匡地到蒲邑

在那裡,虞舜後裔繁衍生息……

 

可是,匡人誤認陽虎

拘囚五日,我們險成替罪羔羊

初抵蒲地,公叔叛衛

殺伐鼓角四面

圍來,驚碎淺淺旅夢

若非血戰奪路

這途中,會揚起更多劫灰

 

好在高城    城門洞開

迎我們疲憊來歸

只是,衛都是傷心地

豈堪重遊?即使

劫後這羸病之軀挺過風雨

熙攘街頭與誰習禮?

更無一字是家鄉魯地

黃水滔滔,這咫尺異國

盼也盼不到一尾

東來的紅鯉

 

南子   召見

隔帳再拜還禮,那婦人

朝服環佩叮噹

所有美麗都被罌粟劫持

於是,風雨朝一個方向凄迷

子路一腔怨氣

「矢之」演義諸多話題

沒有根的語詞是沒有節制的水浮蓮

闔上整片湖面

灩灩與鱗鱗都被迫終結

 

這些已教人無法生受

何況那宦者同載首車,夫子

次車之上你馳過市集

愛賢之名鵲起,一如

紛紛揚揚漫天那車塵

這裡,終非行道之地

我們的藍圖須重新設計……

 

(柏樹枝柯交錯

龜趺螭首,成化碑 傷痕赫然

昔年斷裂墜地之聲依稀轟轟在耳

永不癒合,那傷口

在春陽下血流不止

 

傷口血流不止

再漫長的歲月也等不來

一枚休止符

只是我們痴迷剛勁書法

大明帝子評說石破天驚

更誘我們一再咀嚼

而孩子們正糾結負重的贔屭

清代之前

為何不肯開口

 

過同文門,再到奎文閣

木製的藏書樓

每一步

都因為踏在飽餐古今屐音的青磚路上

濺不起一絲迴響

 

五十五塊碑

在第六進院落立著

展開唐宋

展開金元明清

展開一卷安靜的疼痛

不管櫻桃紅過

抑或    芭蕉綠過

而我總是無法釋懷

那些殘損的碑文

在春陽蒼白的注視下無聲哭泣

而我總是無法釋懷

那些璀璨的思想

成為沒有惡意的貨攤上的商品

沿街叫賣

而我總是無法釋懷

那些於此汲取卻又蓄意的背叛

滋生諸多不可名狀的菌類

一寸寸饕餮生命的礦脈

我總是不能釋懷)

 

東走曹國,緊閉的城門是冷漠的臉

凍結整個季節未及繽紛的顏色

不知道此去宋國是春風習習,或秋雨淅瀝

我們跋涉許久

在不斷塌陷的思路裡,時常彷徨……

 

「靡費是套在頸上的繩索

隨時都會窒息華麗的生命——」

未及卸下僕僕風塵,樹下

演禮也剛剛開始

一傘綠蔭竟被伐去

無奈對權臣冷眼

宋國之行草草終篇

 

——會不會是我們走散的夫子

東門外獨自一人?

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

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更像落拓潦倒的喪家犬

鄭國受阻,彼此走散

這消息是麥子久旱後突然破土

龜裂的心田霏霏一夕甘霖

我們奔向東門,奔向夫子身前

卻忘了瞞下鄭人滿是奚落的比方

而夫子欣然,道:

然哉!然哉!

 

危邦陳國雖有心學禮

吳楚虎視,旦夕便成案上魚肉

向善好仁如何抵擋鐵馬踐踏

迷路蔡國,長沮、桀溺不肯指津②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荷蓧丈人責之甚切③

誠意求見,遁世者

不見影蹤

那楚狂方城攔路,追而狂歌④

倒是以鳳為喻

還能稍稍隱括亂世高蹈的初衷

 

(檜樹挺拔,曾毀於兵火

復發新枝,歷三枯三榮,今日

萬曆年的題字點明身份⑤

再向前,漢畫碑刻以及玉虹樓法帖

我們一一看去

薄薄灰塵覆著古來寂寞

 

當年講學的土台已無從稽考

環植杏樹的杏壇引我們佇足大成殿腳下⑥

 

拾級而上

殿廡巍巍在望

香火在鏽跡斑斑的爐中明滅

異鄉鹹澀的口音不敢吱聲

默默在人群背後禮敬。

前廊滾龍柱雙龍上下對翔

二十條龍神態各異

夭矯徽州工匠的敬意

而另外十八根雕龍柱

一千二百九十六條龍栩栩如生

在早春午後的陽光中聽風在牆外引吭⑦

 

夫子,且受我深深一禮

當學問不再是畏途

踐行成為一種優雅的習慣

教我以禮,誨我以仁

熙熙天下任浮雲舒卷

踏歌而行,陋巷中忘食忘憂⑧

因此,請受我深深一禮

當長久以來所固守的

方向,饑饉的旅程被懸崖終結

要三省吾身⑨,要訥言敏行⑩,我們

要講信修睦攜幼扶老一齊投身大道之行

因此,請受我深深一禮

 

在善惡與歲月的變遷中懂得堅守顛仆不移的方向

一只蚌呈獻出剔透的珍珠

我知道    這一刻

儲藏了多少徹骨的疼痛以及

幽幽暗暗中多少瀕臨崩潰的渴望

因此,請受我深深一禮

 

人生途中遇見風雨要內心坦然

有時一片葉子就能遮蔽整片天空

再清澈的眼神也會忽略一脈青山

因此,請受我深深一禮,夫子——)

 

疲命在洪水猛獸的圍剿之中

向烏雲最厚重處找尋晴空

縱橫的馳道、山蹊、仄徑,沒有標識的歧路

究竟哪條通向「大同」之鄉

我們很冷,很想歇在避風的山谷

趁夕陽還不曾在山岬老去

我們點燃被退稿的竹簡

暖暖四面緊逼的寒氣

 

已經七天了

糧草罄盡,在陳蔡之間

我們已經被困七天了,夫子

弦歌依舊,您莫責大家的非議

天地厄於晦明,日月厄於薄蝕

帝舜厄於歷山,大禹厄於洪水

成湯厄於夏台,文王厄於羑裡

莫非,君子在困厄中拔不出泥足?

 

「來來來,」裹在灰色長衣裡

額頭皺紋裡蟄伏著早春的雷鳴

眼神是冶煉過的星辰

在深邃夜空亮起火焰的溫度

夫子終於開口

「遭受厄運,首陽山薇菜被歷史牢記

比干剖心而死,路有千折

又如何暢通無阻?

由,仁德智謀不是免疫困境的理由。

 

「播下種子,收成仍是待求證的未知數

手藝無論如何精巧,亦未必滿足

所有挑剔的眼神,賜

若不堅守理想,隨俗媚世迎合口味

那我們的志向將在泥沙擱淺

永不能開始遠航。

 

「回,天寒既至,霜雪既降

吾是以知松柏之茂

窮通否泰,我們初心篤定

不容然後乃見君子,善哉,回也

吾為爾宰——」

 

返瑟而弦,遠天行雲止步聆聽

子路執干而舞,子貢頷首喃喃

所有的困境都在磨礪信念

亂世禍患中提煉一份尊嚴

坦然面對這個節令中任何一個情節的逆轉

 

(空氣裡也有子曰詩云的味道

那場暴雪之後老柏樹蓊蓊鬱鬱

仍在線裝書裡沉默著

往來的南腔北調讀不準《論語》千載的回聲

拜倒階前的是求名問利的世人

屐音雜沓,更有誰來求洗心之道?

 

轉過大成殿,五聖十二先哲身後

從這望去

寢殿的鳳凰振翅欲自柱上飛起

夕陽盤桓遙憶那些發燙的歲月

風遊走院落,又

翻過重檐而去

莫非吟罷了先民日落的謠曲

 

被時光發酵過的故事在聖跡殿守著

院內柏樹引頸張望

故事裡所有角色都已永生

即使青苔總試圖開出艷羨的花朵

經傳衍生冷僻的偏旁

即使冷色調的風景留不住不諳雪意的回眸……)

 

楚軍興師來迎,蔡大夫「徒役」散去

書社七百里是一根刺

梗喉的楚臣百計剔除   卜辭不吉

楚王用賢的心思止步城父  

 

肆虐的風沙戲謔著彳亍在古道的車馬

呼痛的枝柯等不及一只新燕

只有思想的頭顱仍緊咬牙關

我們回到衛國,回到周遊的起點

那是哀公六年,夫子六十有三

 

踏上故土,江山未改

景物已殊。

一低頭竟已白髪三千

十四年完成悲壯的謝幕

 

位尊國老是最冠冕的借口

仁也好禮也罷一一都睡在

蛛網塵埃封印那高閣

一卷更一卷飽了那蠹魚

偌大魯國只餘一方杏壇馳騁思想

 

親人病歿,白髪送黑髪

防山前,顏回早早睡去

不遷怒不貳過的顏回為《易》咯盡了熱血

衛國內亂,子路又丟了性命

夫子,死亡的腳步不斷逼近

您是怎樣做到雲淡風清?

 

一星火終結了靈魂的萬古長夜

數千年仰止    一座山

巍峨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無論向西向東   百川

最終都彙入海的呼吸

 

歷史長河在淘漉與積澱中

牢牢記住了

你悲傷的身影

千載之下,來到這裡

是我今生註定的宿命

 

讚曰:

周室禮崩,聖誕尼山

幼而失孤,飽嘗貧賤

十五志學,老而彌堅

琴學師襄,師從郯子

樂訪萇弘,禮問老聃

學問既深,弟子來歸

位居司寇,魯國大治

齊贈女樂,朝政鬆弛

去魯適衛,周遊之始

誤為陽虎,厄而被圍

公叔叛衛,復陷險地

演禮於宋,拔樹驅之

喪家之犬,累累東門

絕糧陳蔡,弦歌不斷

垂老歸魯,十有四年

潛心教化,論道杏壇

刪詩三百,歌之以弦

春秋筆削,旨博辭簡

晚讀《周易》,三絕韋編

六藝既成,以濟衰微

四教四絕,一隅而三

循循善誘,教之因材

達者七二,秀出三千

仰之彌高,瞻之在前

詩禮修身,善哉夫子

不辱不降,大哉夫子

澤被後世,偉哉夫子

 

 

    後記:此詩以藍體字部分為主,黑體字部分為副。前者從時間上記孔子周遊歷程,以敘為主;後者從空間上寫再謁孔廟遊蹤,敘議結合。最後歸於「讚」,過去與現實交彙於斯。

 

201737日一稿

              39日二稿

             310日三稿

            321日六稿

           326日九稿,春暖花開時。

 

2017215日午後初瞻孔廟,次日,再謁孔廟。

萬仞宮牆:原名仰聖門,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門,也是孔廟的第一道門,上懸萬仞宮牆四個大字,係清乾隆皇帝的御筆。《論語·子張》: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③金聲玉振坊、欞星門:金聲玉振坊,建於明代,為表達孔子學問精湛而完美,如同奏樂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完整無缺。古樂是以敲鐘開始,鐘起始條理也,是擊磬告終,玉振為磬落的聲音,稱終條理也,贊揚孔子的學問是集先賢先聖之大成,所以稱金聲而玉振也。金聲玉振是明代大書法家胡纘宗題寫的。欞星門。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制改鐵石的。欞星門系乾隆御筆。二十八宿中掌管文化的星叫欞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與天上管文化的星聯系起來,說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過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說法。

飛白:指在書法創作中,筆畫中間夾雜著絲絲點點的白痕,且能給人以飛動的感覺,故稱其為「飛白」。也叫飛白書。

⑤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坊為東西對襯的牌坊,木製角棱環繞,下有八個怪獸,叫天龍神獅,相傳它威嚴靈感,可驅除邪惡,匡扶正義。東邊牌坊上書:德侔天地,說孔子的思想主張給人類的好處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邊的牌坊上書道冠古今,讚孔子思想、辦法古今都是蓋世之冠。

⑥前484年,冉求率軍迎戰齊師獲勝,乘機讓季康子「幣迎」回歸魯國。68歲的孔子終於結束了顛沛流離的周遊列國之行。

⑦聖時門:三門並列,四道台階同上,中央盤龍。孟子將古代四位聖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的聖跡歸納為四句話: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聖時極讚孔子思想主張經久不衰,是適合時代的聖人。皇帝來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走聖時門;歷代衍聖公出生時打開聖時門,除這兩種情況外,此門不輕易開啟。都走快覩門、仰高門。

⑧衍聖公:為孔子嫡長子孫的世襲封號,始於1055年,歷經宋、金、元、明、清、民國,直至1935年國民政府改封衍聖公孔德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為止。

⑨《論語·先進》: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⑩《史記·孔子世家》: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門人曰:「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樂其以貴下人’乎?」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途;途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齊人聞而懼……於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遺魯君。陳女樂文馬於魯城南高門外,季桓子微服往觀再三,將受,乃語魯君為周導遊,往觀終日,怠於政事。

497年秋,魯國郊祭,未按慣例分祭肉,表示孔子被解聘。孔子去衛國(濮陽),開始了周遊列國之旅。

語出《孟子·萬章下》: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不用於齊,孔子撈起正在鍋裡煮著的米,頭也不回就毅然決然地離開了(「接淅而行」)。

弘道門:過金水橋是明代皇帝欽定的弘道門,取《論語》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意。弘道門下有兩塊石碑,東邊的四棱碑是曲阜歷代沿革誌,記載了曲阜沿革變遷的歷史,元代所立,史料價值很高。西邊的是處士先生墓誌,具有很高的書法價值。

大中門: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大門,稱中和門,意為用孔子的思想處理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擴建廟改稱大中門,讚孔子的學問是集人類知識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離開中者,就不是正道,成了邪道、歪門。就是說不左不右,公平正道,向前為中庸。大中門東西兩頭有角樓兩座是守衛孔廟用的。

成化碑:明代成化皇帝朱見深所立。歷代皇帝對孔子都有評說,評價最高的是成化皇帝,他在碑文中稱:朕唯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無焉,有孔子之道則綱常正而倫理明,萬物各得其所矣……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暫缺……天生孔子縱之為聖,生之安行仁義中正,師道興起,從遊三千,往聖是繼。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既不得用於衛,將西見趙簡子。至於河而聞竇鳴犢、舜華之死也,臨河而嘆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子貢趨而進曰:「敢問何謂也?」孔子曰:「竇鳴犢、舜華,晉國之賢大夫也。趙簡子未得志之時,須此兩人而後從政;及已得志,殺之乃從政。丘聞之也,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卵則鳳皇翔。何則?君子諱傷類也。夫鳥獸之於不義也知辟之,而乎丘哉!」乃還息乎陬鄉,作為《陬操》以哀之。

衛靈公給孔子很高的禮遇,讓他享受上卿之祿。但是衛靈公並不是大有作為之君,他優待孔子不過出於「愛賢」美名,並不真是對孔子的學說感興趣。孔子重禮輕刑,他卻問戰陣之事。

庶、富、教:《論語》說:子適衛,冉有僕(駕車)。子曰:「庶(人口稠密)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此處指陳國,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周朝諸侯國,國君媯姓,是虞舜後裔。

公元前497年,孔子決定前往陳國,經衛國蒲邑(長垣縣)再到匡地(張寨鄉),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陽虎曾擅自帶兵過匡人之境去鄭,因而得罪了匡人。孔子周遊列國至匡(即陳蔡)時,被匡人誤為陽虎,「拘焉五日」。後經人再三解釋,消除誤會,孔子才「得去」。

497年,從匡邑解圍出來,到了蒲邑,遇公叔氏叛衛,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高城: 據《左傳》記載,衛國國都帝丘自公元前629年始到公元前232年遷出,計388年,歷廿位國君。帝丘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國都。而它所記載的古時之帝丘,便是今日之濮陽。衛國故城遺址,位於濮陽縣的五星鄉和胡狀鄉交界處。       

南子:春秋時女政治家。原是宋國公主,後嫁衛靈公為夫人。史學界認為其「美而淫」。

 事見《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醜之,去衛,過曹。           

碑額高約160釐米,寬228釐米,浮雕雲龍,碑身高約460釐米,龜趺高125釐米。碑文為朱見深御製,為修廟而立。「文革」動亂,北京師範大學學生譚厚蘭帶著紅衛兵到孔廟造反,砸斷了這塊石碑。中間有段明顯的裂痕,是後人修復的。

 贔屭: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老大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老二睚,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老三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五子狻猊,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六子霸下,又名贔屭,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七子狴犴,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八子負屭,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老九螭吻,又名鴟尾或鴟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奎文閣:原為藏書樓,是收藏御賜書籍的地方。建於宋天禧二年(1018),金章宗重修時改為奎文閣。這座獨特雄偉的建築完全是木質結構。清康熙五年地震十間房子倒者有九,存者有一,奎文閣巍然不動。明代吏部尚書李東陽專寫了奎文閣賦,讚奎文閣的建築研究價值。

 即十三碑亭所在,這是孔廟的第六進院落,亭內立有55塊碑,是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所立,其內容都是皇帝、欽差拜孔、對孔子的追謚、評價,歷次修孔廟的記載,有漢、滿、蒙、八思巴文等文字。南八北五,所以稱十三碑亭,因為都是經皇帝批准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東起前排第三、六兩個亭子是金代所建,是我國現存不可多見的建築。

493年春或秋,孔子離開衛國,前往陳國。這次沒走西線,而走東線。首站曹國,沒人接待。第二站宋國,路途看到宋司馬桓魋造石槨墓穴歷時三年未完,發議論說靡費,桓魋聞說,「拔樹」相威脅。事見《史記》:孔子過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桓魋伐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遂之鄭。

《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②《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去葉,反於蔡。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為隱者,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彼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謂子路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與?」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與其從辟人之士,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③同上:子路行,遇荷蓨丈人,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以告,孔子曰:「隱者也。」復往,則亡。亦見《論語·微子》。

④《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⑤先師手植檜。大成門裡左邊這棵挺拔蒼勁的檜樹,是孔夫子手植的。據記載:孔子在這裡裁過三棵檜樹,金貞佑二年(公元1214)毀於兵火,樹枯而又發新枝,曾三枯三榮,有檜樹日茂孔氏日興的說法。明萬曆年間楊光訓題寫了「先師手植檜」五個大字。

⑥杏壇:為紀念孔子講學建的。孔子當初是在土台上大杏樹下給弟子們講學。宋代公元1018年,孔子45代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後移擴建,在正殿舊址建亭,環植以杏,名曰杏壇。杏壇二字,是金代著名文人黨懷英篆書。亭內有乾隆皇帝御筆杏壇讚。

⑦大成殿:孔廟主殿,和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天貺殿並稱東方三大殿。殿高24.8米,闊45.7米,深24.89米。四周環有28根用整個石頭雕成的龍柱,工藝精湛。尤其殿前廊十株深浮雕的滾龍柱實為世之罕見,十棵柱子廿條龍,上下對翔,升騰盤繞戲一顆珠子,神態各異,無一雷同,栩栩如生。這是徽州工匠的傑作。其餘18根柱是八棱的淺浮雕龍柱,一個棱面刻九條龍,每根柱子八個棱,共計雕刻1296條龍。

⑧陋巷中忘食忘憂:《論語·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

⑨《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⑩「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出自《論語·里仁》篇。意為夫子說:「君子的修養要盡力使自己做到話語謹慎,做事行動敏捷。」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見宋代王禹偁《厄台碑》。弦歌台,又名厄台、絕糧祠,是紀念孔子當年厄於陳蔡絕糧七日弦歌不止而建造的。

以上情節源自《論語·衛靈公》: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貢入見。孔子曰:「賜,詩云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曰:「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子貢出,顏回入見。孔子曰:「回,詩云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五大聖人。至聖孔子,意為聖人中的聖人,至高無上。孔夫子在中央,頭戴十二旒之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持震圭,威嚴肅穆。兩側為四配:東邊是復聖顏子,述聖子思;西邊是宗聖曾子,亞聖孟子。東、西各六位,稱十二先哲,有子貢、子路、冉求等十一位孔子的弟子,另一位是宋朝著名理學家朱熹。

《國風·王風·君子於役》:君子於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君子於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於役,苟無饑渴!

《史記·孔子世家》昭王將以書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諸侯有如子貢者乎?」曰:「無有。」「王之輔相有如顏回者乎?」曰:「無有。」「王之將率有如子路者乎?」曰:「無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無有。」「且楚之祖封於周,號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業,王若用之,則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數千里乎!夫文王在豐,武王在鎬,百里之君率王天下。今孔丘得據土壤,賢弟子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其秋,楚昭王卒於城父。

公元前484年,齊國派師討伐魯國,孔子弟子冉求帥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說是向孔子學來的。68歲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歸魯國。孔子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

對於孔子,季康子同樣是葉公好龍似的尊賢。他一不採納孔子的政見,二不委任孔子以要職,而是尊之為「國老」,豐爵厚祿,冠冕堂皇地將他束之高閣。

魯哀公十年(前485年),孔子在衛國,孔子的夫人亓官氏去世了。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年),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這一年冬天,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了。

公元前481年,顏回先孔子而去世,葬於魯城東防山前。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嘆說:「噫!天喪予!天喪予!」歸魯之後,顏回除講學外,便是幫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在整理過程中,顏回嘔心瀝血,以致勞累而死。

《論語·雍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子路死於衛國內亂。

 孔子病,子貢請見。孔子方負杖逍遙於門,曰:「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因嘆,歌曰:「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謂子貢曰:「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閑。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閑,予始殷人也。」後七日卒。孔子年七十三,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以上內容是《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中摘錄相關語句聯綴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