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山

——三秦掠影之四

 

一進津陽門

華清宮侷促的亭台樓閣

便爭著告訴我

說六宮粉黛無顏色

見我不信

那風撩開水邊低垂的柳絲

給我看長生殿一角

新漆的飛檐

但我卻好像

一步一步挨近

熊熊戰火

 

故事,從六千年前開始

蝸行摸索

到了西周,到了

幽王西秀嶺上的狼煙

美人笑容還來不及煞尾

就在犬戎刀光劍影中定格

而泉水流經歲月

溫熱復道那頭繁華的長安

雲鬢花顏金步搖

玉樓宴罷醉和春

遊客熙攘,沒有誰追問

結局。嘆息被閃光燈反復漂白

蟬聲喋喋

惟白氏長慶集以漁陽一通鼙鼓答我

 

七月七日長生殿

向一水相隔的雙星承諾

願作比翼鳥,在天

願作連理枝,在地

私語喁喁

藉昆曲婉轉行腔唯美一闕

夜半——

而煙塵九重

千乘萬騎狼狽入蜀

宮室在灰燼中呻吟

井邑在蒿藜中淪為豺狼居所

哀鴻滿路悲戚

只哭得

大唐重重跌進黃昏

新舊唐書上一筆一劃完成的開元盛世

黯然失色

 

罷罷罷

且不管此恨無期有期

這十三米烽火台⑩上

也莫嗅當年狼煙的味道

從山前到山後

何以一眼溫泉

便冷落旖旎風景

連東繡嶺的傳奇故事亦只剩斷瓦頹垣

山風吹過

眼底臨潼仍籠於一襲薄霧

在盛夏午後

且遙想古書中片言只語的

驪山晚照

自遠遠近近哪一座山梁

著墨

 

病足踽踽

淺淺深深盡是疼痛的思索

歷史傷痕累累,那些未揩乾的淚水

都不容揮霍

遠天浮雲變幻

變幻亦如

舊時城頭王旗顏彩繽紛

又一陣山風吹過

我想說

歷史遠非氤氳驪山的

一段

悲歡離合

 

                2019.01.01

 

驪山位於西安臨潼區城南,是秦嶺支脈,海拔1302米,由東西繡嶺組成,是孤立的地壘式斷塊山,因山勢逶迤,樹木蔥蘢,遠望如蒼黛色駿馬而得名,也因景色美如錦繡,名“繡嶺”。每當夕陽西下,驪山在晚霞中景色綺麗,有“驪山晚照”之譽。文物勝跡眾多、自然景觀秀麗,遍布著烽火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諫亭、上善湖、七夕橋、尚德苑、遇仙橋、三元洞等景點。

 

因面對渭津故名。鄭嵎《津陽門》詩序說:“津陽門者,華清宮之外闕,南扃禁闈,北走京道”。乾隆本《臨潼縣志》:“宮倚山面渭,北向,以北門為正門,曰津陽門”。

 

見白居易《長恨歌》,下文“雲鬢花顏金步搖”“玉樓宴罷醉和春”等同之。

 

驪山溫泉被譽為“天下第一泉”。形成於二、三百萬年以前,6000年前就為姜寨先民所利用。周、秦、漢、唐以來,歷代帝王均在此修建湯池沐浴,使其逐漸成為皇家御用溫泉。

 

周幽王是周代第十二位王,據《史記》記載,褒姒不愛笑,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都率兵趕來。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因此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不再相信,漸漸不肯應召而來。前771年,申國聯合繒國、西夷犬戎來犯,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援救,諸侯沒有前來援救。犬戎最終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俘虜褒姒,西周滅亡。

 

白居易《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長生殿》是清初洪昇的傳奇,全劇共五十出。重點描寫了天寶年間皇帝昏庸、政治腐敗給國家帶來的巨大災難,導致王朝幾乎覆滅。劇本雖然譴責了唐明皇的窮奢極侈,但同時又表現了對唐明皇和楊貴妃之間愛情的同情,間接表達了對明朝統治的同情,還寄托了對美好愛情的理想。

 

杜甫《無家別》: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開元盛世或稱開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現的盛世。

 

《史記·周本紀》載:幽王舉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

 

驪山,唐時也稱作繡嶺。山上有兩峰,稱東繡嶺和西繡嶺。東繡嶺有唐代名剎石甕寺、人祖廟、遇仙橋等勝地。秦瓊臨潼救駕發生在這裡,東西溝則是楊廣與李淵大戰的古戰場,附近還有兵馬俑、扁鵲墓、鴻門宴、穆柯寨等。但山前華清宮人流如潮,山後卻游客稀少。

 

 

小雁塔

——三秦掠影之五

 

咄!這世道恁地不公

錫名有小,原不過輸你三丈有奇

小你也不過半百年紀

安仁坊望晉昌坊③

那邊人往人來潮起又落

這邊人來人往屈指可數

莫不是忘了塔高十三數占大吉?

 

七十三通題名碑滿是汗漬

說是祈福,其實誰又辨識漫滅文字

哎哎,你怎能如此淡定

擾了清修也一聲不吱?

 

我也身居譯場

義淨禪師渡海西求佛法

梵經四百歷劫駭浪更驚濤

求經三藏

玄奘陸路西往

八十一難征服所有耳朵

也許,我和你

只隔一部《西遊》的距離

 

唔唔,毒染嗔恚

這煩惱忒也損我一千三百年修行

關中地震裂身為二

三十四載借震合一

何況丙辰年川原坼裂

五岳動搖

我只傷了老頭皮

鐘聲噌吰一百零八

六根六塵六入

乃至三世一切顛倒⑩

散作菩提樹下一掬護根塵土

 

來來來,落月故遲遲

容我為眾生枕上鱗鱗殘夢

製一則棒喝的偈子

 

              2019.01.01

 

 

小雁塔位於唐長安城安仁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郊)薦福寺內,又稱“薦福寺塔”,建於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10),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標志。小雁塔是中國早期方形密檐式磚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395米,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建築藝術遺產,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漢族文化的標志性建築。小雁塔是為了存放唐代高僧義淨從天竺帶回來的佛教經卷、佛圖等而建。

 

大雁塔始建於652年,2年後建成,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築。

 

大慈恩寺(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小雁塔位於唐長安城安仁坊薦福寺內。

 

佛教裡13是大吉數,佛教傳入中國宗派為十三宗,代表功德圓滿:如布達拉宮13層、天寧佛塔13層等。

 

大雁塔有題名碑73通,但多被游人“沾福氣”而污損。

 

義淨(635713)唐代譯經僧。河北涿縣人,一說齊州(山東歷城)人,俗姓張。字文明。幼年出家,天性穎慧,遍訪名德,博覽群籍。鹹亨二年(671)經由廣州,取道海路至印度,往那爛陀寺勤學十年,後又至蘇門答腊游學七年,歷游三十余國。返國時,攜梵本經論約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陽,武後親至上東門外迎接,敕住佛授記寺。自聖歷二年(699)迄景雲二年(711),歷時12年,譯出56部,共230卷,今所傳有部毗奈耶等之諸律大多出自其手,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共稱四大譯經家。先天二年正月入寂,世壽七十九。

 

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回,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陝西發生6級大地震,小雁塔塔身自上而下被震裂了一條一尺多寬的縫。時隔34年,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縫在一夜之間又合攏了。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九月,王鶴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此後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小雁塔因華縣大地震“塔裂為二”,嘉靖四十二年復震,“塔合無痕”;康熙辛未“塔又裂”,“辛醜復合”。

 

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鐘響108次,所有煩惱便可消除。

 

六根、六塵、六入= 18 再乘3(三世的意思) = 54 再乘顛倒(2) 就等於108,所以我們念佛、念咒要108次,意思是把三世一切顛倒之六根、六塵、六入通通念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入:六根所緣的六塵的感受。

 

清·朱集義《雁塔晨鐘》:噌吰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跡總蒼茫。

 

偈子,又名偈頌,因為大多是詩的形式,又名偈詩。棒喝是禪宗師家接待初學者的手段之一。對於其所問的問題,師家往往不用語言來答復,或者使用棒鋒擊打其頭部,或者衝其大喝,看其反應能力,斷定學生悟解能力。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黃檗運禪師法嗣·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豎起拂子,僧便喝,師便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