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稚暉寫堂匾
 

文/唐孝先


中國國民黨元老吳稚暉,名敬恆,是聞名海內外的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他出生於江蘇武進,成長在江蘇無錫,一生情繫無錫的湖光山色與親朋好友。

抗戰勝利前夕,我的叔祖父唐文銘,在無錫跨塘橋上塘(今南長街二○○號)一處,買下一幢三開間門面、三造進深的中式宅第。

宅第在重新裝修、油漆時,大廳上需要一塊堂匾。我們唐家世代崇尚節儉,就以「尚儉」二字為堂名。

 


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春,時年八十二歲高齡的吳稚暉老先生,在南京收到叔祖父信函,敬請他前來無錫題寫尚儉堂匾。

吳老先生與唐家關係匪淺,雖公務繁忙,但還是很快覆函欣然答應,並告知火車到無錫的日期、時間。

那天一早,叔祖父著人在大廳中間,把兩張紅木八仙桌排併在一起,上放硯台、墨、筆架、印泥盒等,還有宣紙。

臨近中午時分,吳稚暉先生和一位隨從,到達無錫火車站。出站後,隨從在附近的泰山飯店借打電話到唐家,並關照開始磨墨。

 


接著,吳老先生和隨從各乘一輛黃包車,直奔南門外棉花巷三十六號(今南長街二○○號)。

叔祖父、父親等人,早已在大門外恭候。吳稚暉身穿長袍,隨從穿中山裝,肩上搭著青布筆袋,內放大小毛筆和印章。

進了大廳,吳老先生略坐片刻,呷了幾口備在一旁的清茶,隨即在筆袋中取出幾支自己用慣的毛筆,擱在筆架上。他凝視舖開的宣紙一、兩分鐘,即拿起斗筆,飽蘸墨汁,全神貫注,運氣到手腕,再到手指,直達筆端,用正楷寫下斗大的尚、儉、堂,於是尚儉堂三個蒼勁大字,便躍然於紙上。

 


寫完尚儉堂三字,他擱下斗筆,略事休息。接著吳老先生用大字筆寫落款「吳敬恆書」,再親自蓋上兩枚朱色印章。堂匾寫完,聚鑫園菜館的美味佳肴很快送到唐家。叔祖父溫了一壺紹興黃酒,與吳老先生把酒暢談,共進午餐。

下午,吳稚暉和隨從又乘黃包車去泰山飯店,當夜他們在此下榻。翌日清晨,兩人乘早車返回南京。

尚儉堂匾額不久就製作成功,為白底黑字。白底,用數層白漆漆成;黑字,用亮晶晶的無煙煤細屑,拌在黑漆裡塗上,字形飽滿厚實。

吳稚暉雖以篆字見長,其實楷書也寫得極好。就尚儉堂三字而論,圓渾凝重,筆力雄健。儉字的單人旁一豎,堂字的底下一橫,絕對豎直橫平,我童年時天天看到,印象深刻,故而終生難忘。

 


解放初,區政府曾借我家辦幹部招待所。「抗美援朝」運動中,志願軍的一支防疫大隊駐紮過我們家。可能他們中無人知道吳敬恆是何許人物,這塊堂匾才得以保存下來。

一九五二年十月,與我家相鄰的私立明德小學,改為公立南長街小學。隨後政府向我家買下宅第的大部分,擴大南長街小學校址,尚儉堂堂匾遂從大廳上取下,仍歸唐家。

文革前,我還在老宅後門旁柴間屋裡看到這塊匾。它翻過來,字朝下,架在兩隻竹馬上,上面放著木柴「隱藏」著。文革期間,叔祖父母被迫搬出老宅,住在一處斗室內,吳稚暉耄耋之年書寫的堂匾,從此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