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西瀅的滄桑人生




 

     中國現代評論家、文學家、外交家陳西瀅,本名陳源,字通伯,筆名西瀅,江蘇無錫人,一八九五年五月十日生。其父陳育,字仲英,是吳稚暉的表兄。
    陳西瀅幼年在無錫讀完初小,隨父親到上海進南洋公學高小部讀書,畢業後考入
吳淞商船學校。當時吳稚暉徇孫中山之召,從英國返回上海,商量革命建國大業。吳稚暉見到離别九年的表侄陳西瀅聰明好學,便向表兄陳仲英建議,介紹他到英國求學。

陳西瀅於一九一二年初到英國,先入愛丁堡中學,後進愛丁堡大學,再轉倫敦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一九二二年獲博士學位。

陳西瀅學習刻苦勤奮,雖在英國接受西方的哲學思想,但骨子裡的根繫仍是中國儒家文化。他的人品和文品,深為威爾斯、羅素、蕭伯納等的賞識。

那時,有些英國報刊對中國常有誣蔑、歪曲及不實報導,陳西瀅為維護民族尊嚴,撰文申辯、駁斥。他的愛國思想和行動,在英國引起關注,為華人所賞識。

陳西瀅負笈英倫十載,一九二三年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聘請,回國任北大教授、英文系主任。

一九二四年,在胡適支持下,陳西瀅與北大教授徐志摩、丁西林、高一涵等創辦了文藝周刊《現代評論》,陳西瀅任文藝部主編。為該刊物執筆的大多為北大教授,如徐志摩、周鯁生、楊瑞六、丁西林、陳衡哲、彭學沛、凌叔華等。《現代評論》很快成為文化界最有影響的刊物之一。陳西瀅在刊物的「閒話」專欄中,經常以輕鬆幽默的語言,直白流暢的文筆發表文章,有劇評、書評、隨感、雜談、筆記,以及人物評、創作評等。

 一部《西瀅閒話》,集七十八篇短文,足以使他躋身於中國現代散文家之列。梁實秋說,西瀅筆下如行雲流水,有意態從容的趣味。蘇雪林則讚為文筆晶瑩剔透,更無半點塵滓繞其筆端。

一九二五年的女師大風潮,使陳西瀅同魯迅等分成兩派,一派以魯迅為首,同情、支持學生的行動;另一派以陳西瀅、徐志摩為首,不同意學生的做法。兩派各以《語絲》和《現代評論》為陣地,展開激烈的論戰。

 

關於陳西瀅與魯迅的對立,陳西瀅夫人凌淑華說過:「陳西瀅與楊蔭榆(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雖然都是無錫人,但從未見過面,只不過女師大風潮時,女生把楊的鋪蓋捲扔到大門口,陳西瀅認為這太過份了,不應受到魯迅的支持。」

 一九二七年,陳西瀅發表《新文學運動以來的十部著作》一文,十部著作包括魯迅的小說集《呐喊》。在文章中,陳西瀅認為《孔乙己》、《風波》、《故鄉》是魯迅「描寫他回憶中的故鄉的人們風物,都是好作品。」但又說,小說裡的「鄉下人」,「雖然口吻舉止,惟妙惟肖,還是一種外表的觀察,皮毛的描寫。」他又認為《阿Q傳》要高出一籌,阿Q是同李逵、魯智深、劉姥姥等「同樣生動,同樣有趣的人物,將來大約會同樣的不朽的。」
       在文後的說明中,陳西瀅說:「我不能因為我不尊敬魯迅先生的人格,就不說他的小說好,我也不能因為佩服他的小說,就稱
讚他其餘的文章。我覺得他的雜感,除了《熱風》中二、三篇外,實在没有一讀的價值。」
        陳西瀅曾公
開指出,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竊取」日本學者鹽谷温的《支那文學慨論講話》,犯了學界大忌,因而加深了兩人的矛盾。
       一九二九年五月,武漢大學校長王世杰聘請陳西瀅為教授,兼文學院院
長。
       一九四〇年,國民政府設立參政會,陳西瀅被選為參政會一員。
       一九四三年,國民政府將陳西瀅派赴英國從事外交工作。他出任中英文化協會會長,為中英兩國文化交流貢獻良多。

        一九四五年,聯合國成立並設立教科文組織。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大會,國民政府委派陳西瀅為首任常駐代表。時值政府財政困難,陳西瀅自動將月薪五百美元減至三百美元,以後財政稍有好轉,他亦未再要求恢復。
        一九五六年秋,周恩來的外交顧問周鯁生赴倫敦訪問,與老朋友陳西瀅會面並懇談了三小時。周除勸說陳葉落歸根外,還請他勸說胡適回大陸看看。同年九月二十日,陳西瀅將周鯁生的話寫信告知胡適,由於種種原因,陳、胡都没有回過大陸。
       一九六四年一月二十七日,法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中華民國駐法大使降旗返台,政府電令陳西瀅以聯合國中國代表的名義駐館看守使館。法國的冬天嚴寒漫長,年逾花甲的陳西瀅在空蕩蕩的使館内留守,吃飯只能到外面的小餐館解决,境遇十分艱難。
        一九六六年三月十二日,法國政府要求台灣當局交出使館,迫使陳西瀅搬出。陳西瀅極力力爭,被法國軍警强行架出,引發血壓升高,當場暈倒。
        此後陳西瀅深知難以盡責,便「引咎辭職」,退休後長住倫敦養病,並
潛心研究英國文學,還為弘揚中華文化竭盡其能。
        一九七〇年三月十二日,陳西瀅中風,從樓梯近地板處跌下,急送醫院救治。三月二十九日,陳西瀅病逝倫敦,終年七十四歲。台
灣方面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
        凌叔華為了讓陳西瀅葉落歸根,將他的骨灰安葬在故鄉無錫太湖之濱姚
灣的陳氏墓園,以「滿足他用全部的愛永遠擁抱自己赤誠熱愛的國家」。
 

                         2013.5.26

                         2017.9.11寄自鳳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