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當代作家勒克萊齊奧

 

 

讓-馬里· 古斯塔夫· 勒克萊齊奧(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法國當代著名文學家、作家,1940年生於法國尼斯,持有法國和毛里求斯雙國籍,是20世紀後半期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現今法國文壇的領軍人物,與莫迪亞諾、佩雷克並稱為“法蘭西三星”。他認為自己受到法國文化和毛里求斯文化這兩種文化的影響。           

 

 1963年,勒克萊齊奧的第一篇小說《訴訟筆錄》出版,因而一舉成名。直到1970年前後,他的作品仍帶有“新小說”的痕跡,以探索人性瘋狂為主題。之後,他熱衷尋找其家族起源,喜愛遊歷天下和研究北美印地安人文化。作品如《沙漠》、《尋金者》,開始以寓言、幻想為主題。他的《非洲人》,題材涉及到兒時回憶、自傳和家族歷史等。最近以來,他寫作出版了五十多部著作,包括小說、隨筆等。            

 

2008年10月9日,勒克萊齊奧因為“將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險精神融入創作,是一位善於創新、喜愛詩一般冒險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在其作品裡對游離於西方主流文明外和處於社會底層的人性進行了探索”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他的主要作品有:《訴訟筆錄》、《巨人》、《逃之書》、《尋金者》、《戰爭》、《流浪的星星》和《飢餓間奏曲》等。

 

 

《訴訟筆錄》是勒克萊齊奧於1963年發表的第一本小說,它通過控訴和訴訟現代文明和現代生活,批判人類中心主義,揭示人類的生態本性和家園守望。發表後,當年就獲得法國重要文學將---勒諾多文學獎。          

 

 

 《巨人》是作者早期的代表作,是對法國“新小說”派的傳承和創新。他在對景物的描繪中穿插故事情節,運用通感、幻想等表現手法,把由對社會環境的感知轉向對存在的思考。           

 

《逃之書》是一部講述逃離、冒險,富有詩意的作品。主人公年輕人奧岡彷若作者的化身,在全世界遊蕩,冷眼觀察這個世界,卻又不斷逃離全世界。 “我逃跑是為了找回世界。我狂奔是為了彌補行動的時間。但我看出世界比我逃得更快。”      

      

 

《尋金者》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印度洋毛里求斯的探險故事。主題“尋金”具有雙重隱喻,作者以“尋金”來表達他一貫以來對西方文明和物質文明的批判。他對自然之美的詩意描繪,以及對異域土著文明生態價值的關注,以此表達他非西方中心主義的文明觀和對人類真正的寶藏---人與自然和諧家園的追求。    

        

 

《飢餓間奏曲》是勒克萊齊奧獻給母親的自然體小說。小說透過一位女性的眼睛看待二戰,從她少女時代一直到結婚成家,描述戰爭給法國人民帶來的災難。母親正是在困苦生活中,鍛煉成獨立堅強的女性。以“飢餓”開頭,以“間奏曲”收尾,調動多種感官,給讀者非同尋常的閱讀享受。           

 

勒克萊齊奧熱愛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 2015年他在北京大學博雅人文論壇演講時說:“中國文學自發端以來,直至今日,已經豎起了一座宏偉壯麗的豐碑,成為人類的瑰寶之一。”他指出:“中國文學的影響已經遍及全人類文明,成就是如此顯著可見。他談到從《論語》、《孫子兵法》到唐詩宋詞,再到《紅樓夢》和《西遊記》,這些作品讓世界逐漸認識中國的文化,也啟發了許多西方的文人。他最喜歡的中國作家是老舍,“在我們這個時代讀者的眼中,中國將脫離它的陌生性,它的怪異性,它那種鮮明的異域情調”。他認為,新時代的中國文學正是如此跨越了國界,成為全球流動、擴散的文化洋流中的重要一支。             

 

從左到右:中國惠人書友會周樂秾、勒克萊齊奧、翻譯張璐。(惠人書友會陳成攝)

 

2016年11月8日,勒克萊齊奧在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接受中國惠人書友會周樂穠先生一行訪問時說:           

 

“我非常喜歡魯迅、巴金、老舍這一代作家,因為他們是伴隨著新中國成長的一代作家,非常重要,所以我們應該要歌頌他們。另外我也喜歡中國的古典文學,但我不太喜歡'古典'這個稱呼,因為在他們當時,他們是屬於比較現代,所以我們要以他們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我建議大家還是要多讀經典。”           

 

“我還想強調一點,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學是相互影響、相互交流的,就比如說魯迅,甚至受到像捷克和羅馬尼亞文學的影響,比如說老舍的作品受到狄更斯的影響。所以我們不可以孤立地去看待,我不太喜歡也不認為中國文學是一個很局限的現象,而是受到了各國文學的影響。不像以前真的是很古的東西,像《三國》這些有可能沒有受到西方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