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夜走三橋

                               

    讀完《南長古橋》,掩卷而思,首先浮上腦海的是兒時的民俗風情走三橋。

什麼是走三橋?中國各地迎接元宵節,除了紮燈、賞燈、賽燈等民俗,還有許多獨特的風俗,其中元宵夜走三橋就是發源於盛唐長安、流傳江南民間的年節風俗之一。俗語說

:「元宵夜走三橋,上橋走走,萬病無有;小孩走三橋,聰明伶俐讀書好;小夥走三橋,事業興旺步步高;姑娘走三橋,青春亮麗更苗條;老人走三橋,鶴髮童顏永不老。」明代陸伸《走三橋詞》「細娘吩咐後庭雞,不到天明莫浪啼。走遍三橋燈已落,卻嫌羅襪污春泥。」清代顧錄《清嘉錄 · 走三橋》:「元夕,婦女相率宵行,以祛病,必歷三橋而止

,謂之走三橋。」

    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晚,或正月十六夜晚,皓月當空,清新空白,從家門口出發散步賞月,要走過三座橋回家。可以一人獨行,也可以攜同家人一起走,更可以呼朋喚友成群結隊走。

但是,據說在無錫南門外清名橋街區,從任何一家人家門口出發,每座橋只能走過一次,不能重覆走,卻好走過三座橋回家,是不可能的。不是少於三座橋,就是多於三座橋

    我家住在清名橋上塘南長街448號處,我曾按四條路線走三橋,都不成功。

    第一條路線,走出家門口往南,過清名橋,到南下塘。向北往大公橋方向走,走過大公橋,回到南長街。再往南走回家,只走過了兩座橋。

    第二條路線,出家門往北,走過日暉橋,繼續走到跨塘橋堍。走過跨塘橋,沿南下塘往南走。走過廟橋(大王廟附近的石板橋),走過鐵樹橋,再走過庵橋(舊時那裡有尼姑庵),到大公橋堍。走過大公橋,在南長街上往南走,便到家門口,一共走過六座橋。

    第三條路線,出我家大門,往北走,到溪家弄口。進溪家弄,走到弄底,右轉。過知足橋,沿張元庵圍牆走。過庵橋,再右轉,過定勝橋,穿過賀弄到南長街。往南,過日暉橋,再往南,不到清名橋就到家了。這樣走,一共走過四座橋。

    第四條路線,出大門,右轉,到清名橋堍,過清名橋,往伯瀆橋方向走。過伯瀆橋,沿伯瀆港往興隆橋方向走。一過興隆橋,左轉,沿伯瀆港折回,走到清名橋街。再往北走南下塘到大公橋。過大公橋,到了南長街,往南,很快到家。按這條路線走,共走過四座橋。

隨著南長街步行街的建成,可以提倡農曆每月十五晚上走三橋,推廣這項別開生面的健身、交遊活動。選好一個地方,既是起點、又是終點,看誰能正好走過三座橋回來。

 

                                 2017.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