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筆下的桃花

 

 

在古代詩人筆下,桃花,既是春天的信使,又是搖曳綻放的春色;既是友誼的化身,又是美好生活的嚮往。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3000年前,一為無名詩人吟出了《 桃夭》,以紅燦燦的桃花、豐滿鮮美的桃實、青蔥茂盛的桃葉來比對新婚夫婦美好的青春,祝福他們的愛情像桃花般絢麗,桃樹般長青。從此,觀賞桃花、讚美桃花、吟詠桃花的文人與桃花接下不解之緣。

 

在詩聖杜甫的詩裡,桃花是搖曳綻放的春色。“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短短桃花臨水岸,輕輕柳絮點人衣”、“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杜甫對桃花卻情有獨鍾,每逢春催桃李的季節,杜甫總愛獨步郊野,置身桃花中。天是紅的,地是紅的,人是紅的。一時間,天地變成了紅彤彤的世界。陶醉在這粉紅的世界裡,杜甫眉頭舒展,“黃河塔前江東水,春光懶困依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間淺紅。”

 

在晉代詩人陶淵明眼裡,桃花是美好生活的嚮往。被世人津津樂道的《桃花源記》,表達了陶淵明對桃花的無比鍾愛,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為世人描繪了一幅理想的社會生活圖景,他構造的桃花源,與現實世界最大不同是沒有統治者的掠奪,沒有世網的羈絆,更沒用戰亂。這裡的人民自給自足,怡然自樂,內心安寧,所以,是春天的象徵。

 

 在詩仙李白看來,桃花是友誼的化身。李白一生狂放不羈,聲名顯赫,連皇帝老子也不放在眼裡,然而卻經受不住桃花居士汪倫的邀請。在桃花潭,李白與汪倫的喝酒吟詩,相互唱和,玩得非常痛快。臨別時,汪倫還唱著歌為他送行,李白十分感動。他站在小舟上,深情地吟唱道:“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流傳千古的名作《贈汪倫》。在桃花潭,李白雖然看到桃花的蹤影,但由於他以往曾飽賞過桃花的芳容,才引導出了見汪倫的行蹤和贈汪倫的詩來。

 

 在南宋詞人韓元吉眼裡,桃花是春天的信使。韓元吉在《六州歌頭桃花》中說,“東風著意,先上小枝頭”。這時候的桃花是婉約的,像溪水邊浣紗的女子,揚起紗,便收錄了陽光的明媚;沉下紗,便浸透著暖水的溫柔。當紅蕾吐蕊,昭示著春天已風姿綽約的向人們走來。

 

                                      201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