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 子

 

『香港作家』雙月刊3月號封面&封底

 

    接獲通知香港作家雙月刊3月號的樣書已經寄出,我專程前往香港郵政總局領取,為了收件快捷和減少郵遞失誤,長期租用了一個中型大小的信箱。這一期的封底用了我的彩色照片《雞犬情》,儘管彩色照片總會比黑白照片容易印得好,我還是擔心視覺效果打了太大的折扣。除了這一點擔心,還有一點好奇:雜誌找人為照片配詩,詩人會從哪個角度切入呢?

 

    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某個新春酒會上巧遇蔡益懷總編輯,他向我約稿,說要採用我的攝影作品作為隨後幾期的封底,還會找詩人配上詩。其實蔡總編對我專長的攝影門類以及水平很可能所知不多,唯美的風光攝影不是我攻堅的強項,按年齡而論,我該列為異數,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已經離經叛道,寂寞地走上獨木橋,一直致力於許許多多人認為毫無美感的社會紀實攝影。

 

    不想溝通不足,辜負蔡總編的美意,我問清楚他需要的是哪一類作品。不出所料,需要“美”的風光照片。誠然,也只有詩情畫意的照片,既符合大多數受眾心境愉悅的要求,也容易賦詩。於是,我從“悅耳悅目”這一審美層次加上比較容易配詩的這一角度挑選出十張照片,《雞犬情》是其中一張,但並非我心目中的首選。同時也不想窒礙詩人天馬行空的思維,十張照片除了用作識別的題名,沒有附加任何背景說明。

 

    雜誌封底上的照片還算印得不錯,色彩和影調都比較接近原作,光暗對比較弱,因而畫面欠了一點閃爍的亮麗。詩人署名馬俐,詩的題目是《需要有一面鏡子》。

 

    “鏡子”這個詞我份外熟悉,但不是指日常生活中梳頭洗臉打扮穿衣服時候對著的鏡子。我的“鏡子”原出於約翰•薩爾考斯基(John Szarkowski19252008),他是享譽國際、深具權威的美國攝影評論家和策展人,1962年至1991年在紐約現代藝術陳列館當攝影部主管。《鏡子和窗子—1960年後的美國攝影》(Mirrors and Windows: American Phoyography since 1960) 是他策劃的一個展覽,1978年開始展出,通過約20位美國當代攝影家的作品分析十多年來美國攝影的走向以及攝影家在美國生活中所處位置,提出了在攝影領域用以認識或批評的“鏡子”和“窗子”兩個新概念。

 

    攝影是一面鏡子,如果人們在鏡子中看到攝影者寄寓於客觀外界的內心世界;攝影是一個窗子,如果人們從窗子外望,看到攝影者竭力探索的外在世界。簡單地說,以表達和抒發自己內在情感為主要動機的照片猶如一面鏡子,以紀錄和傳達社會生活信息為主要動機的照片猶如一個窗子。他同時也強調鏡子與窗子是攝影的兩個側面,有時候很難以此分野一刀切,不少攝影人的作品中,有鏡子,也有窗子。

 

    意境是我國傳統美學中的一個獨特範疇,如果套用薩爾考斯基的分類法,凡是蘊含意境的視覺藝術作品,即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或以情勝或以景勝,或情與景二者已不可分的視覺藝術作品,都是鏡子也是窗子了。因而,我或者可以這麼說:有時候同一幅照片,既能讓受眾看到窗外的客觀存在,同時也能在鏡子中看到作者的主觀意念。

 

    我崇敬薩爾考斯基,他以得天獨厚的社會地位全力張揚紀實攝影,我的攝影實踐絕大部份可以劃為窗子一類。然而,若要具體論及《雞犬情》這幅照片,它是鏡子還是窗子呢?我可說不準。

 

    2007年我應邀參加貴州省攝影節,走訪高原山區的高寨鄉是其中一個活動項目。高寨鄉約有六千戶人家,合共兩萬多人,三分之一是苗族和布依族。穿著民族服飾的苗族姑娘隨著蘆笙樂音起舞,歡迎從遠方來的客人。我不喜歡這類投人所好的節目,看了一會就溜了出去,尋覓能夠反映當地日常生活的題材,《雞犬情》就是在這樣開小差的時候拍攝的,我在《貴州獵影隨想》一文中記下當時的情況:

 

   “一間房子門前俯伏著一頭狗和一隻雞,雞像靠著母雞一樣地靠著狗,狗也好像在守護著雞。多感人的雞犬情誼!我輕步趨前,拍下了高寨這一寧靜祥和的畫面。”

 

    貴州省是全國最貧困的省份之一,“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文錢”成為過去山區自然環境和鄉民處境的很好寫照。我此行剛觀賞過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看得心花怒放,此時此刻又再感受到與“雞犬不寧”、“雞飛狗走”或“雞鳴狗盜”有極大落差的寧靜祥和山居生活,不知道這種感受是否已經融入畫面中去?

 

    暫且不管《雞犬情》是一面鏡子還是一個窗子,可以肯定,我所說的與詩人馬俐所擁有的“鏡子”不一樣。詩人說:

 

      “需要有一面鏡子才能見到

      “這隻狗的身體中有祖母的靈魂,而雞

      “曾是深深愛過你的母親。

      “需要有盛開的鬱金香去裝飾華麗的夢,

      “你們愛我;我愛他,她,牠

      “我甚至愛空氣裡的微塵。

      “需要忘記過去與未來,披上

      “此時此刻的金光,讓時間慢慢

      “吞下我們。

      “我們化成泥化成空氣,但從不

      “死去,就像豔紅的非洲菊,花朵

      “孕育種子,種子在黑暗中

      “休眠,但從不枯萎。”

 

我期待自己什麼時候能夠兼有詩人所讚美的鏡子,讓我的鏡頭聚焦於瞬間現實的同時,也觸摸到空靈,讓我的具象照片也能給觀者預留更多想象空間。

 

@@@@@@@@@@@@@@@@@@@@@@@@@@@@@@@@@@@@@@

 

 

台北駱麗婷2015.4.24箋注:

 

恭喜  曾老師大作面世

雞飛狗跳則人心惶惶, 雞犬不驚自是清吉太平.好一個恬靜知足之意象

我比較好奇的是拍攝條件及是否加了後製, 尤其是那如油畫般的泥黃色調...

我正在學拍照, 常有挫折感, 為何看不到別人別出心裁的角度, 或困在技術障礙之中, 影相佬這對我是何等遙不可及的頭銜!

 

香港曾家傑老師2015.4.24箋注:

 

麗婷:

(一)《雞犬情》經過後期製作。一是稍微調整反差(contrast),加強整個畫面的明暗對比,突出明顯的斜陽效果;二是把中間色調調暗,營造較為油畫化的視覺效果;三是通過軟件強化質感(texture),於是狗毛、雞毛、地板、房板的質橄和紋理都顯現出來了(菲林攝影要得到質感紋理效果,就需要使用大機器,5"x4"大底片)。顏色不是後期製作出來的,畫面色彩以土黃色統一起來,是一種巧合,而下午4點35分低色溫的斜陽又增加了環境的暖調色彩,也許這個先天性的現成的色彩組合是我接收到的強烈信號之一,我挺喜歡油畫,也學過油畫,你說的對,整個畫面統一在土黃色的色調中。

(二)這張照片色彩美還有一個原因,我用的是萊卡照相機R9,配上徠卡鏡頭,徠卡鏡頭以能保持色彩原汁原味見稱。徠卡R9照相機,可以裝菲林,也可以配上數碼後背DMR,我是用數碼後背DMR拍攝的,這個數碼後背,只有1千萬像素,ISO只有100至800,但是成像色彩是頂呱呱的好。

(三)鏡頭和感光元件(CCD)對成像的色彩起很大作用。我拍菲林,用法國製造叫做Angenieux的名牌鏡頭,成像的色彩比徠卡鏡頭更好,多了一點與油畫相似的“泥味”。這是日本鏡頭無法跟得上的。

(四)攝影技術沒有多少板斧,很容易掌握好。至於別出心裁,萬物靜觀皆自得,取景角度全不同。多觀察,嘗試用不同焦距的鏡頭取景,面對同一景物用闊角鏡拍攝,再用標準鏡頭,然後再用中焦鏡頭,你會慢慢悟出取景的竅門。反正數碼攝影,盡量嘗試比較,不像菲林,不會加重消費成本。

 

攝影也講機遇,也講運氣,普通攝影者因而也有可能偶得佳作。名副其實得攝影家不相同得的地方是:有機遇,固然出作品;沒有機遇,也能出作品,有時候還是更為難得的作品。

 

台北駱麗婷2015.4.24謝箋:

 

老師,感謝您精闢的說明。所以我們看到的結果絕不會是偶然或運氣。

 

香港曾家傑老師2015.4.25箋注:

 

感謝易心弦校長&風笛詩社網站編輯工作的辛勞。台北的駱麗婷也曾是穗城莘莘學子之一,這次春遊阿里山,抵達臺北的第二天,她和幾位同學陪我探望我的老師陳英潮,他今年97歲,身體還很健康,曾是穗城學校的體育主任。正當陳老師侃侃而談,談到興高采烈的時候,麗婷舉起照相機拍了一張照片。從機不可失到適可而止,我第一次覺察到她喜愛攝影。下面幾個電郵,是我和她談及《雞犬情》攝製的一些情況,這也屬於反饋的後續。

 

麗婷,你不反對公開有關的電郵吧?

 

維也納胡寶林2015.4.26箋注:

 

親愛的曾老師好!謝謝你分享精彩的攝影作品與隨筆, 針對《雞犬情》那幅作品真是難得,我們都知道自古農場就有雞犬相安共處的情景, 除非遇到農場大亂才有"雞犬不寧" 的成語。

你的《雞犬情》大作不僅是雞犬相安共處, 而且是少見的共眠 ! 這少見的情景, 讓你慧眼捕做到了!

你的作品可以比美我國五代後蜀 石恪 所畫的《二祖調心圖》禪畫( 現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這是與虎同眠,物我兩忘的境界啊!

我找出這張畫和你及大家分享。敬祝  好春

煩請荷野兄代編轉貼下文與附圖對照《雞犬情》, 謝謝你!

 

香港曾家傑老師覆箋:

 

寶林過譽了,這幾天大家繞著《雞犬情》談得多,也給榮惠倫總編和易心弦編輯增加了工作量,我真覺得汗顏。夫人可好?那一次赤立角機場一別,多年不見了,我退休前的工作忙得很,錯失了你退休前在臺北舉行的多次展覽。女兒們怎麼樣,你有外孫了嗎?我過幾天就到加拿大去,看看四個月大的孫兒。

請代問家人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