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海飄零》觀後感

 

    敬錄自台北黃寶芝笛姐廿萬字長篇戰爭愛情小說隨海飄零Gone with the sea》自序及郵簡: http://www.fengtipoeticclub.com/02Fengti/paochih/paochih-e257.html

(1)我必須再三感謝加拿大溫哥華文友區國明先生為《隨海飄零》的封面、封底設計花了很大的心力,那隻被海水打濕了的紙黃鶴,正藏著「往事並未如煙,黃鶴細訴當年」的心聲。

(2) 區國明先生的精心傑出設計封面封底,它真的好漂亮,封面的解釋度很好,封底的中英文字每個字母筆劃都一清二楚。

 

身為越南華裔的我,在1975年南越變天之後就成為了海上的難民 ,經過了千辛與萬苦,我慶幸地成功抵達馬來西亞比東島,並移民到了加國,在異域奮鬥多年稍有所成,雖已身為加國公民,但我仍然對從小生長的故鄉有著無窮盡的懷念,舉凡越南食品、越南歌曲……總之是有關故鄉的一切,都每每縈迴在我的夢中,原來在我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裡,體內的細胞早已經滲入了不少越南文化的元素,因此,除了父母賜給我的祖國基因之外,越南是我的第二故鄉,使我有著思鄉情切之感。

 

四十年以來,我曾在多次旅遊中、港、台時,刻意地到處搜羅和收藏了廿多冊有關越南的書籍和雜誌,也曾閱讀過多位越華文化界前輩的傳記和回憶錄,但可惜的是,看到的只是零零碎碎的歷史片段,無法找到一部完整的越南近代史。

 

南越在1955年成立越南共和國而至1963因政變改建為第二共和,直到1975年終致政權淪亡,在這段長達60年的漫長歲月中,南越一直是戰事不斷,在越戰期間,無論南北各地都有不少無辜百姓經歷了許多災難,甚至是犧牲掉寶貴的生命,到最後我們看到號稱擁有百萬雄師的南越政權,為何竟匆促地兵敗如山倒?「廿萬軍人齊解甲,竟無一個是男兒?」戰後為何又有震驚全球的海上難民潮?越南華裔在這60年內,從被強迫入越籍、被迫當兵、至怒海逃亡,究竟是怎樣發生的? 這段期間內到底發生了多少不為人知的事?這都是值得記載下來的珍貴史蹟。

 

台灣越華作家黃寶芝女士,用了三年時間著手寫了一部略逾廿萬字的戰爭愛情長篇小說《隨海飄零》,它是利用小說的手法,以越南戰爭事蹟作為背景,從各個歷史過程的單元裡, 透過故事中一對越南華裔青年男女及其身邊的各個人物,在經歷這個大時代的風風雨雨,以及無情戰火的悲歡離合中,讓我們看到了慘烈的戰事、恐怖的爆炸、流血的罪行……而至越南華僑華裔社會的悲與喜。

 

當打開小說之時,看到一本現今世代已經罕見的直行排版書籍,而且開篇之處有多首詩詞作為引子,好像回到瓊瑤小說的年代,越南獨有的臘梅和魚蝦蟹賭具,都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而學生時期,那些年的印象,全部湧現出來,當時南越政權時常封鎖新聞,大多數人只是憑著路邊社獲悉一些恐怖襲擊爆炸、暗殺文化界人士的消息,道聽途說而略知之一二,現在我們有機會從《隨海飄零》故事裡各個人物的親身經歷中,看到了較為完整的歷史真相,從男女主角及其身邊人物的幸與不幸,串聯成為《隨海飄零》各個單元小故事為重心。

 

當年畢業於西貢博愛英文書院的黃寶芝小姐,戰時曾在越南堤岸新論壇報社擔任編輯,從工作中她有機會看到第一手的國際外電新聞資訊,戰後她回到祖國台灣,也慶幸地在機緣巧合下認識了許多有親身經歷過各種苦難的朋友,摘取得不少有關這場撼動全球的戰爭中血淋淋的事蹟,以及戰後初期的種種災難,她執筆將史實以小說的形式寫了出來,雖然書中也有她個人的認知和見解,但《隨海飄零》確是關心越南近代歷史的我們,難得一見的最佳讀物。歷史是一面鏡子,透過歷史我們可看到過去,也可瞻望未來,我們從過去的歷史教訓中得到知識並對未來有所警惕。

 

有人說: 如果我們不看歷史,歷史將會重演。因此,當我手中拿著三百多頁的《隨海飄零》,我的心情和這部書同樣沉重,因為我正是戰後數百萬投奔怒海的越南難民之一,《隨海飄零》的書名勾起了我悲痛的回憶,翻開書中的目錄,盡是當年一幕幕、一場場的越華同胞所經歷的苦難,這場漫長的越戰害慘了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青少年被趕上了絕路,我們無法順利升學,被強迫當兵打仗或是東躲西藏的避兵役,而當時社會觸目所及皆是腐敗無能政府的貪污舞弊、暴斂橫征,這正是小說的男主角在戰時忍痛冚艙偷渡逃亡香港避難的原因,在他的身上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都是充滿了悲苦與無奈,他與心愛的女主角有情人終不能成為眷屬,留下了遺憾至為神傷。而越戰在19754月劃下了休止符正式結束之後,災難卻並未停息,大量的越南難民選擇投身怒海,九死一生地與惡運搏鬥,僥倖者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成功抵達鄰國的難民營而苦盡甘來,但失敗者則葬身於南中國海上的汪洋中,這是上世紀末驚動全世界的一場浩劫。

 

《隨海飄零》用小說的形式記敘了這個大時代的歷史過程,它的確是一部極為難能可貴並值得一讀的好書,它不僅讓全球關心越南南北戰爭史實的人們,看到了戰爭的歷史真相,並讓大家可藉此以緬懷當年越南華僑華裔社會的風俗與人情的最佳讀物。

 

                            20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