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大中華米較

 

    大中華米較是我記憶中最熟識的名字。它是父親在事業最低潮的時候和二兄兩人並肩携手創立的碾米廠。它的誕生不但解決了一家人的生計,還記錄下我們超越十載與它牢牢緊扣的生命歴程,其中包括我的童年。從七歲直到十五歲,我在碾米廠度過了一生最寶貴的光陰。

 

    在八年難忘的日子裡,我目睹父兄不停辛勤工作,任勞任怨;兩個仍在求學年齡的家姐為了幫補家計,輟學相助。直至今天我對她倆的犧牲仍感到遺憾。父兄之付出保障了一家的温飽,使我有機會上學,甚至出國。父母之恩典和兄姊們之功勞,我感激不盡!

 

    在那段難忘的歲月中,我經歴過不少歡欣的時光:例如五姐出閣嫁得如意郎君;二兄結婚娶得賢內助,一年後更是喜上加喜,一索得男;父母為此老懷歡暢,笑逐顏開。同一期間我也嘗受過無數的哀痛:例如母親曾患重疾和六兄患上罕有的腸熱病,都使人憂心忡忡;我們前鋪後居,最忘不了重達70公斤的一袋穀從高處墮下擊毁睡床而六兄和我竟安然無恙的那次意外,和幾年後我倆忙出國與家人的痛別……

 

    由於政治動亂,我們在1955年經歴了一場驚心動魄之內戰。政府為殲滅地方勢力,與土豪惡霸「七遠」打了一場硬仗。結果「七遠」敗北,落荒而逃,一邊抱頭鼠竄一邊縱火焚燒民居。我家雖遠離民房,仍被波及。幸好火種被撲滅之後風向突然轉變,大中華米較才幸免於難,一家老少亦平安無事。

 

    由於米較與我家的命運息息相關,所以對它過往的事蹟十分感興趣。為此向當年積極參與創建這家碾米廠的二兄查詢,他具體詳盡一一道來,玆記綠如下:

 ô

    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後,日本人趕快要離開越南,把他們當地的投資紛紛割價求售,引起人們的廣泛興趣。父親一位摯友鍾昭先生(肥佬鍾)在西貢市(Saigon)經營出入口生意。他交遊廣闊,博學多才,相識滿天下。當鍾先生獲知某日商準備亷價出讓一台碾米機時,覺得機不可失,立即召集六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合資把設備購下;選擇在堤岸(Cholon)平東街(Bến Bình Đông)203B, C的地址安裝,並以大中華米較作為商號經營碾米生意。抗戰勝利後,海外僑胞滿胸愛國情懷,股東們都同意以大中華之命名去表達自己的愛國心。

 

    碾米廠一共有七名股東,以李文翔先生為首並由他充任持牌人(經營執照持有者)。資本額分配如下:李文翔8萬元、羌(𦍑)4萬、其餘六人包括鍾昭、何鴻展、何鴻威、朱志詠和父親黄鑑各2萬,合共22萬。除了父親是穀米業的行內人,其餘股東都是門外漢也無暇兼顧這項新投資。他們的參與是維繫友情多於賺錢的。只要碾米廠能夠收支平衡,大家就心滿意足。

 

    1948年底,父親送細媽和一群幼年的子女回國定居。他於49年初重返越南,在西貢尋找機會。適逢碾米廠成立和準備投產之際,他榮獲董事會委任為受薪之總經理,立即走馬上任,二兄則憑父親關係被聘用為財務主任。父子兩人同心合力,決意要把這盤生意做好。可惜時局動蕩影響了正常的運作,而重叠繁複的架構也弄得入不敷出。由於連續虧蝕,股東們認為碾米廠的前景暗淡,直接或間接流露了退股的意向。其實除了父親之外,各股東都有其他生意支撑,既分身不下又怎會留戀於一盤虧本的投資呢?

 

    父兄鑑於形勢,立即召開股東大會來解決碾米廠的命運:二兄提議生意由一人承擔,並須簡化組織和開源節流,才可轉虧為盈。動議獲得大股東兼持牌人李文翔支持。為公平起見,任何股東都有權接收那盤生意,但條件必須獲得大會同意。當無人願意承擔時,父親表示有意接收,條件是各股東必須同意他按年退還股本。由於無人反對,父兄順利接收了輾米廠,從此獨資經營。大中華米較成為了我家生存所賴的唯一靠山。父親曾為這個決定戰戰兢兢,忐忑不安。二兄却勇往直前,展開了他事業中輝煌的一頁!

 

    成功接收了碾米廠之後,父兄仍面對重重困難。當務之急是如何解決流動資金短缺的問題。當四處張羅之際,李仁荗和郭秀成兩位先生正在物色碾米廠的合伙人。他們表示願意提供資金,只要我方提供設備和共同管理業務。雙方議定:生產設備估價為60萬元,他們按此注入同等數目之現金,以兩年為期。期滿之後,首先要如數歸還資金,一切盈虧再來平均分配。

 

    兩年轉眼間就過去了,大中華米較業績平平無奇,合伙人因此失意而退。可喜的是父兄能够清還一身債務,從此更加得心應手地經營。如非戰亂,碾米廠之生意肯定會好轉。但時局仍舊動蕩不安,穀米供應受到阻延而影響正常生產。好景不再,輾米業一落千丈。經過幾年艱苦掙扎之後,父兄將生產設備出讓,把工廠轉營貨倉。1960年之後,大中華米較終於成為歴史的陳跡。

 

                                                 黄啓樟 2010.9.30       

                                                 (2010.12.24披刊於星星生活週刊 482)

                           黄啓樟 201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