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風雨話當年

 

    我在越南偏遠的小鎮——鳳合市(Phùng-Hip)出生它是湄公河(Mekong River)七條支流的匯合點由於水源充足是個魚米之鄉也由於水路交通方便具有戰略價值是兵家必爭之地

 

    父親於上世紀初由中國來到越南這個地方謀生赤手空拳走天涯他從零開始憑着毅力和勇氣建立了穩固的事業他熱心公益開創首間華文學校培育英才他的貢献受到肯定被推舉為當地的僑領父親為了公務而經常在外奔波勞碌由母親和五家姐負責持家五家姐凡事必管猶如一名總司令執法如山弟妹們對她敢怒不敢言但暗地裡誰都想她早日出嫁好讓大家有較好的日子過但以事論事她確是非常能幹和膽色過人的父母賦予重任我和六兄年紀較小日夕相對他比我成熟又懂事我以他馬首是瞻

 

    我家首先經歴了太平洋戰爭的洗禮繼而捲入越南人反抗法國殖民鬥爭之漩渦戰事連綿不絕遠離首都的鳳合市首當其衝父親的生意遭受到無情的打擊一落千丈為了一家的安全他被迫放棄半生辛勞建立起來的基業遠走人地生疏的西貢

 

    來到新的地方一切很陌生不習慣正在努力適應新環境之際母親把我送到二家姐那裡去暫住使我感到猶如被遺棄的孤兒二家姐待我很好但內心仍充滿了寄人籬下的失落感

 

    當時我已滿六歲是入學的年齡家人送我入讀一所平民義學老師以廣東話授課我只會講越南話所以開課的第一天坐立不安猶如一個啞巴既聽不懂也說不通極之難受這段日子我終生難忘

 

    新的學校生活適應了不久又轉到另外一所小學(新會學校)一直讀至六年級在畢業的那一年右臂因意外受了傷未能參加期終考試白白浪費了六年的時間正為升學一事而煩惱之際著名的知用中學却接納了我的入學申請這個喜訊簡直是從天而降的但前途並非從此一帆風順因時局的變化使到人心惶惶也使正常的學習環境受到影響不少家長都急切為子女另謀出路到台灣升學是當日最熱門的選擇大家爭先恐後去申請而國府亦大表歡迎入台證却姍姍來遲我顧此失彼更延誤了辦理新學年的入學手續最終被拒於門外台灣去不成返回原校亦無望被迫轉去讀法文半年之後又轉到一所三流中學去插班與我遭遇同一命運的學生大概也為數不少

 

    我來自一個傳統的大家庭兄弟姊妹一共有十八個親生的母親以外還有一個細媽親媽膝下有十一個子女我年紀最小為了走避戰爭細媽早已攜同年幼的兒女返回祖國定居但親媽決定留在越南以不變應萬變在細媽回國之後的兩年中國就轉換了政權由於母親的決定我們僥倖地避過了解放之初的艱苦日子但好景不常越南的內戰曠日持久愈打愈烈破壞了得來不易的和平

 

    生逢亂世人像浮萍隨波逐流因為當時年紀小對世情不甚了了什麼大事都由父兄去擔當我受到了最周全的保護直到十五歲離家的那一年我才開始領略到生離死別的痛苦

 

    排行最小並非事事如意吃虧的却在所難免家裡有甚麼新的玩意最終才輪到我穿過的衣服讀過書本騎過的單車什麼都是人棄我取的剩餘物資只有皮鞋一雙過春節時才是全新的吃點小虧並不影響兄弟姊妹之間的友誼大家相處得很融洽小的爭論是無可避免但較大的争執還是罕見的當年的家庭生活倒算是過得十分愉快的

 

    兄弟姊妹的性格迥異二兄外向健談好奇多智結交滿天下他很早就出來協助父親做生意立下不少汗馬功勞三兄好學不倦具有冒險精神是白手興家的一派人馬四兄內向沉默寡言容易受人冷落五兄愛打扮享受至上天生缺陷却聰敏過人六兄為人謹慎腳踏實地不冒進好打不平有正義感五姊精明能幹膽色過人是女強人的一類七姊外柔內剛有主見兼具外交詞令她善解人意是賢妻慈母型八姊外剛內柔優柔寡斷性急暴躁是火爆型但心地善良熱心公益和他們生活在一起我愛冷眼旁觀從中學習取長補短獲益良多經過戰爭的磨練我們手足養成了克苦耐勞的性格亦能面對逆境跌倒了再爬起來永不言敗

 

    父親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可助他創立一番豐功偉業但他生性保守在鳳合市站穩脚之後就從沒有打算向外發展不諳分散投資之道內戰爆發後生意一落千丈難逃徹底失敗的命運後來在西貢重新創業也是曇花一現未能乘勝追擊對於多變的時局亦未能準確掌握賺了錢只曉回國買田置地為落葉歸根作準備曾經到過香港幾回亦未能預測它發展之潛力坐失良機不過成敗不足以論英雄父親赤手空拳打天下歴盡艱辛撫育我們成才他勞苦功高將永遠受到我們的懷念

 

    越南連綿不絕的戰爭使我家受盡折磨撤離鳳合市是父親一生最大之打擊來到西貢一切必須重新開始因為人地生疏困難重重過了中年的他更感力不從心當時二兄和三兄正在中學念書也被迫停學為他工作五姊出嫁後由兩個年紀較輕的七姊和八姊擔當一切家務她們小學還未完成就投入生產以補家計在父親的領導下我們很快就從谷底爬上來一場曠日持久的越戰無情地把我們的美夢再一次粉碎殆盡

 

    1975年西貢失守後我們一家(除了五兄)分成幾批由海路冒著九死一生的風險逃出越南三兄現在定居於澳洲二姊和四姊移民美國其他人選擇了加拿大為永久的家

 

                                      黃啓樟  201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