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久常新的同窗情誼


     
多倫多自由太平洋耀漢鳴遠校友會2018年校友聯歡晩會在九月十五日舉行,筵開十席。我非校友但有幸得到第八屆畢業生黃應泉的邀請,有機會參加了這個每年舉辦一次的盛會。

     
我到達時已賓客滿堂,大會安排好的節目準時開始。由楊水泉會長帶領,別開生面,先來一個「大家一起做」的柔軟體操,是一種預防痛㿂的運動。跟著全體校友合唱校歌,唱得非常合拍,而且全情投入。我已很久没有聽到這種勵志的歌聲,讓我重拾校園生活的美好時光。楊會長以流暢的「國語」發言,鼓勵校友們勤接觸多交流,守望相助,言詞誠懇親切,獲得如雷掌聲的回報。校友代表致答詞也情真意切,閒話家常,添加舊友團聚的歡樂氣氛。難得的是所有講者都以國語發言,符合當年越南華校教育宗旨,以國語為統一授課語言,但方言保持在社交場合使用,兩者並存。香港維持粵語獨尊的地位,妨礙了「普通話」的普及,實在没有這個必要。

     
當晚最受歡迎的節目似乎是Karaoke,大會準備了很多歌曲,包括國語時代曲,粵語流行曲及中國民謠,大家都躍躍欲試。我從未在同樣場合見過這麼多具有水準的業餘歌唱者,字正腔圓,充滿感情。最令我驚歎的是其中一個竟以越南文唱起情歌來,歌聲嘹亮,悅耳動聽。我們那一代土生土長的華僑,很多精通越語,但不忘中華文化的承傳。在我認識的小圈子內,中文水平高的華裔朋友舉目可見。

     
除了我倆之外,和我們同桌的都是鳴遠校友,其中有三對夫婦是同校同班生,一齊經歷過越南戰爭的苦難,死裡逃生。越戰結束後,以難民身份來到加拿大。他們一直保持聯絡,成為患難之交。除黃應泉之外,很多都是首次相識,卻一見如故。華僑一般都很熱情,尤其知道我的出生地也是越南,便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

     
據說鳴遠由天主教會創辦,雖然只有短短十三屆,卻桃李滿天下。越戰結束後,鳴遠便停課,中華文化失去了一個強而有力的保護者,實屬可惜。
                                                                                                                            2018/9/16  
黃啟樟

 

 

如何公平地審視一胎化的功過

 

 2018年八月出版的《明報月刊》刊載了內地自由撰稿人丁東的文章《挑戰一胎化的諤諤之士》,嚴厲批評一胎化人口政策失誤,有欠公允,忽略了執行這個政策之後,中國人口增加減少了接近四億,比美國和加拿大兩國總人口還要多。

     
一胎化政策是在1980年實施,當年中國仍處於一窮二白的困境。為打破這個局面,鄧小平主張改革開放,來個大膽的嘗試,但非十拿九穩能夠達到預期目的。

     
根據統計,1980年的中國人口已接近十億,從任何角度看都是過多,與中國擁有之生產技術與資源不配合,如果不幸遇到戰爭或天災,後果不堪設想。

     
筆者最近觀看凰鳳衛視台播出之節目《世紀大講壇》,聽到專家指出中國直到如今,農村人口仍然過剩,遠遠超出農業的人力需求,城市化亦難以在短期內解決這個問題。

     
挑戰一胎化之三名勇士:梁中堂、楊支柱及葉廷芳,似乎都忽略了這個重要的議題。梁先生主張晚育加間隔的辦法,於2000年開放二胎生育;為什麼要等到2000年才開放二胎生育,文章沒有說明,人口變化將會達到什麼程度也没有交代。楊支柱卻以身試法挑戰一胎化,生育了兩個女兒,寧可接受解僱及罰款也不屈服。他是大學教授,為人師表,具有影響力,不應以違規行為來展示他「偉大動人」的理據。假設這樣做會產生一呼百應的效果,恐怕中國會出亂子。葉廷芳反對的理由是基於老齡化和性別失衡,並擔心獨生子女在人格方面產生缺陷等等。毋庸置疑,性別失衡是個棘手問題,但向獨生子女施行適當的教育,或可改變他們的思想與行為。總的來說,人口膨脹失控都要比以上各種問題嚴重得多,如處理不善,後果堪虞。

     
老齡化並非中國獨有,日本和很多西方國家都正在面對這個問題。中國解除一胎化政策之後,生育率曾經一度回升,但很快便中止。這種現象也非中國獨有,香港、新加坡、日本和很多歐美國家也面對這個問題,這並非一胎化之後遺,而是經濟發展迅速所帶來之弊病。養兒育女是一項沉重的經濟及精神負擔,房價不斷上升更是另一重要的考慮。新加坡和法國提供經濟利益來鼓勵多育,中國或可吸取他們的經驗,嘗試推行。

     
中國人口因實施一胎化而減少了四億,對節省糧食,食水和居住空間的貢獻不容低估。四億人的排污量也十分驚人,對環境污染產生巨大的壓力。
                                                                                                                         2018/9/18  
黃啟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