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幹實幹的典範  2023.8.21

     
最近認識一個朋友,五十來歲左右,姓張(並非他的真實姓氏),是一家私營拍賣公司的老闆,鄰居告訴我這家公司的名字,我上網找到詳細的資料,打電話去說明來意,收聽電話的小姐幫忙約了老張兩天後來舍下看看我的藏品。

     
老張準時出現,揹著一個旅行袋,相信是他的鑑證工具。他看起來像個普通的搬運工人,沒有半點老闆級的勢頭。他自我介紹,並遞上公司名片,但沒有他的名字及職銜,顯得非常低調。二話不說,馬上開始工作。他對華裔畫家劉向平的人物畫感到興趣,我說所有藏品都準備出售。他說他只搜集他認為有市場的東西,並隨口報上估價。他的估價和我購入時的價格很接近,證明此人具有專業的知識。他對越南畫家Li Qui Chung的油畫作品也感興趣,認為有藝術價值,拿走了一幅。除此之外,他也收了香港畫家劉金芝之水墨抽象作品,及三件不同年代的瓷器製作。

     
在雙方議定估價之後,老張立即發出收據,並親自將藏品搬走。沒有直接參與的老伴事後問我,為什麼這麼放心將藏品交給一個陌生人。我說憑過往看人的經驗我深信這個人是可靠的。為安心起見,兩天後我按地址開車到老張拍賣行的陳列室去視察一下。老張不在,我們逗留一陣子就離開。陳列室面積不算很大,內裡堆滿了貨品,有點凌亂,這和中國人一向不注重外觀的風格沒有差別,實而不華。看到這個情況,我們對老張的感覺比以前更加踏實了很多。

     
在這段日子裡,由香港來多倫多探望兒孫的朋友,聽聞我這個「斷捨離」計劃,也有意將他存放在兒子家中的的古典傢俬,玉器及古董出售。我主張他與老張聯絡,結果喜出望外。經過兩次的議價論價,老張幾乎全部購入,幫了我朋友一個大忙。

     
開拍的日子終於來到,我們按時出席。柏賣分兩天舉行,由晚上七時開始,真至午夜,將221件拍賣完畢才結束。除現場運作之外,還設有互聯網平台及電話連線服務,同時同步進行。整個過程都由老張主持,快而準,絕無出錯,令人嘆為觀止。第二天的拍賣項目也由晚上七時開始,我們一直耐心等待,等到我們拍賣的東西得出結果之後才離開。

     
老張告訴我他的公司在七年前創立,經過不少風風雨雨,艱苦經營到今天。目前經濟低迷,是多年來少有的現象,更感吃力。他經常出差,到各地去找尋貨源,將搜集得來的拍賣品拍攝下來之後,印製精美目錄,展示其特徵,向巿場推廣,幾乎一切都是親力親為。拍賣是整個過程的高潮,老張全力負責,成功率非常高,表現出他高度的工作效率。

     
華人在海外創業,我們只看見他們成功的一面。他們的付出卻很少人知道,例如這個外型老老實實默默耕耘的老張

 

●  如何面對晚年的生活2020.8.22


     
一群超越古稀之年的朋友聚在一起聊天,最熱門的話題往往都是一些有關健康的問題。一般來說老年人最害怕生病。小病猶可,大病就會十分吃力去應付,尤其在醫療系統存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最幸福的人就是與疾病無緣,永遠保持健康。不過病魔無情,隨時會降臨你身上,找你麻煩,防不勝防。

     
生了病當然要設法診治,這樣才能盡早康復,重新過上健康的生活。不過如果不幸患上的是晚期癌症,由於醫治成功的機會十分渺茫,到底是積極治療好呢?還是處之泰然,快快樂樂地度過餘生?沒有面對過這個問題的人,實在不知如何選擇才對。有人說,一切由醫生決定好了,替自己及身邊的親人免除這個責任。有宗教信仰的人就比較容易應付這個問題,因為一切可交給上帝作主,聽天由命。最難以理解的是,與其讓一些垂死的病人依賴藥物及呼吸系統來維持生命,為什麼不讓他們早點離開這個世界,減少痛苦?安樂死的選擇,有待法律早日通過的必要。

     
曾經有個親人,晚年受到心率不平衡的困擾,呼吸系統失常,但沒有死亡風險。他接受醫生的提議及得到子女的支持,決定進行外科手術。聽說手術非常成功,但八十歲過外的病人因為抵受不住手術刀的重創,死於手術床上。這件事證明,高齡病人是不適宜接受過於繁複的手術。假設這個病人願意繼續忍受心率不平衡的困擾,他大有可能可以活多幾年。

     
第二個熱門話題是有關居住的問題。雖然年紀大了,但仍然能夠照顧自己,沒有人是會願意放棄獨立的生活方式,然後和其他陌生人生活在一起。市面上有各式各樣出租的退休住所,設備講究,服務周全,而且豐儉由人。但使用這種服務的人一定要考慮清楚,看看自己能否做到不受周遭環境的影響,因為每天面對的人都是那些了無生氣,昏昏欲睡的老人。此情此景,容易使你聯想到自己的未來,心情變得低落,會影響健康。

     
很多老人都不願意投靠子女,除非迫𣎴得已,或者得到子女的歡迎。代溝問題永遠存在,不容易解決。況且子女也有他們的家庭及子女,責任重大,家裡多了上一代的人,會使他們感到百上加斤,於心不忍。

     
第三個熱門話題是如何面對寂寞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有同樣的經歷,父母及身邊的親朋好友,一個又一個陸續在離開我們,使我們顧影自憐,也徒然加添了一份寂寞感。其中失去老伴才是人生最大的創傷,很多由於思念過度,最終憂鬱而死。這是很多人都無可避免的遭遇,所以從今天起,好好珍惜你身邊的人,和他們多點親近,多些關懷,能夠相聚的機會不要錯過。從來沒有想過死亡原來是離開我們這麼近,在告別這個世界之前必須留下一些讓人對你有個美好的回憶,這樣才算活得比較有意義。

   
人生苦短,來日無多,要珍惜每一分一秒,尤其到了晚年,必須選擇過一些最適合自己的生活,不要勉強接受一些你不喜歡的生活方式。


 

                 老了又得重病是最惱人的事!   2023.8.22

      
昨天驅車北上到四十五公里外的一個小區,探望正在養病的一個長者,在疫情前和他見過面之後就一直沒有再見他,不過間中仍有互通電郵,但逐漸也變得愈來愈少。

     
疫情解封後,我就再和他聯繫上,殊不知他在兩年多前跟隨著兒子由多倫多遷居到這個小區。我準備開車到他們的新居去,不過沒有立即定下日子,之後卻音訊杳然,直到前幾天他兒子發電郵告知我,才知道他在年初曾經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出院之後又被轉送到康服中心休養,一個星期前才由兒子接他回家。當知道這個情況之後,我就打算盡快去見他,他兒子表示歡迎。

     
四年多沒有見面,老人家消瘦了很多,頭髮變得全白了。他睡在一張特別為他設計的睡床,床邊放了兩張不同用途的輪椅,起身需要有人扶起他才能轉身到適當的位置,再慢慢移動到輪椅去。由於兩條腿完全失去與生俱來的本能,他下半身幾乎癱瘓,動彈不得。小便要通過尿管排出,大便也需要他人協助,幸好雙手仍接受控制,視覺和聽覺也保持良好,可把玩電腦來消磨時間。

     
疫情之後兒子和兒媳都大部分時間留在家裡工作,可方便照顧老人家。他們將新居的飯廳改裝成為父親的卧室,又將洗手間改裝成為一個安全浴室,以滿足不良於行的老人家的需求。他一直在我耳邊稱讚兒子及兒媳的孝順,老懷安慰之情溢於言表。

     
我們不想逗留太久,避免妨礙主人家的日常工作,也怕妨礙老人家的休息,午飯後就告辭。

      
回想過去的日子,記憶猶新。我是在加中筆會的集會上初次和這位先生見面的,大家卻一見如故,往後經常接觸。當日我是寫作班的幼稚園學生,但他已是文壇的老將。得到他的默許,我將文稿傳給他看,不時收到善意的批評,從中得益匪淺。日久有功,我對文字運用的信心是從那段日子開始建立起來的。對此我會終生難忘。

     
老先生是出自上海的名門望族,曾經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喜歡戲劇,學生年代曾經參加過演出。由於背景特殊,曾遭受文革的打擊。後來家道中落,也受到移民潮的影響,背井離鄉,來到加拿大定居。在這裡過上與世無爭的平民化生活,但保持著良好的傳統及健康的心態。

     
本來在加拿大安享晚年是不成問題的,可惜他近年百病叢生,受到病痛的折磨。年紀大了,能夠保持健康是最大的幸福。從這個角度看,重質不重量,確然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