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前後談屈原詩歌

 

 

對楚國士大夫屈原締創詩的新風格「楚辭體」,在文學上的貢獻,我甚為敬佩,但對他因懷才不遇、政治上的不得意,而投江自盡,我並不認同。以他當時的名氣和身份地位及受到人民擁戴的程度,留下身軀將可為國效命,尋短不能解決國難,個人的清高,不能與國家民族的存亡並論。因此,我不欣賞屈大夫投江自盡的作為,自殺不值得鼓勵與支持。他寫「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還以為他看透了滄水之清與濁,可以適應環境,隨遇而安,豈料終究是投江一死了之,可惜啊。 我為端午節寫了「端午前後談屈原詩歌」,傳與大家分享。

 

在台灣不用等到端午節大家平常就有品嚐粽子,因為到處都有販賣,而端午節前後推出的粽子口味更是多得不勝枚舉,大賣場甚至設有專賣粽子區域,家家戶戶都會循例買些來應節,而龍舟競賽也是年年舉辦,已成習俗。

 

    在更古的年代,農曆五月初五本來是祭祀關於夏天袪除暑熱習俗的日子,後來因為偉大的愛國詩人在這天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首壯麗的愛國主義詩歌,端午節遂成為屈原代言的節日,故又稱詩人節。端午節與屈原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戶曉,雖然從現代人的觀點看自盡的行為是不值得鼓勵及歌頌的,我們趁此佳節且談談這位戰國時代楚國士大夫的詩詞,及他對文學上的貢獻吧

 

屈原在政治上雖然失敗,國破家亡,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卻是流傳千古,並對後世的中國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影響。屈原有極豐富的想像力和浪漫的情懷,他充份發揮『詩經』中的比興手法,賦予萬物和天象以生命,透過這種生命的活力,來表達他內心的情感和思想。

 

    屈原吸收了楚國的民謠及歌曲的精髓,再加以提煉和革新,創造了詩歌長短句不一的格局,顯得有多樣性的變化,後世稱之為「楚辭體」又稱「騷體」,這種詩歌的新形式,便於反映複雜的人生和埋藏於心底澎湃的情感,因此他的詩篇比四言為主的『詩經』更為靈活,這是詩歌的一項重大改革,對後世文學的藝術技巧啟發甚多。

 

屈原的詩篇有非常獨特的風格,除了用字精巧,有音律的和諧之外,他尤其擅於運用各種象徵和比喻的手法,使抽象的思想和感情,有了形象化。他也喜在作品中引用楚國的俗語、方言,及當地的山川和事物,故他的作品多染有濃厚的地方色彩。他的代表作『離騷』充份表現出他豐富奇特的想象力,他用華麗絢爛的語言,配合其嚴謹完整的結構,表達他追求崇高理想的堅決意志,及熱愛祖國、人民的深摰感情,他寧死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汙,這種近乎神聖的高貴情操與人格,使他的曠世詩篇千古傳誦不絕。

 

                         2012.6.12寄自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