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十二年國教的省思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剛踏入嶄新的2013年,孩子們建議我寫台灣的十二年國教,因為馬總統兩年前建國百年的元旦文告中已宣示,啟動此項教育改革政策,而今年馬總統的元旦文告又再度重申,台灣教育將邁入新紀元,十二年國教今年開始分階段逐步實施,預定2014年(民國103年)全面上路。時間已是十分緊迫,但對十二年國教有疑慮的人還相當多,前些時2012年12月19日台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特地為此舉辦論壇,探討十二年國教的政策制定程序是否合宜,並提出建議書,多位學者擔憂教育部倉促推動此項教育改革,會對台灣的教育造成傷害,他們建議政府應仿效芬蘭推動「高中無年級化」改革時,先選擇局部小規模區域來試辦,待有成效後,再逐步擴大到全國。但是教育部中教司表示,教育部就十二年國教已多方宣導,並做好萬全準備,目前全國第一批適用的國二學生和家長,都已知道自己是適用對象,如果貿然改變上路時間,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教材可能又要跟著改變,反而為學生帶來更多恐慌,希望家長們安心,不用過度擔憂。

 

其實政府從1983年(民國72年)起就開始規劃十二年國教,距今已有30年,經歷過兩次政黨輪替改朝換代、和先後十任教育部長的主政,此項教育改革計劃從未因而消失,始終存在著,但卻一直延宕至今仍未能正式實施,除了因為十二年國教所需經費龐大,而歷任政府財務困窘的事實之外,民間反對聲浪在每個時期都一樣多,也是遲延施行的主要原因。

 

此項教育改革計劃醞釀了這麼多年,當然有很有不同的版本,各個版本雖然在政策面及執行細節上有相當大的差異,但是主要的宗旨沒有改變,乃是延長目前現行的九年國教至十二年。

 

馬總統任期內的十二年國教版本,主要是延長至後三年的中等教育(包含高中高職及五專前三年),採非義務性免試就讀,除了雜費和代辦費外,一律免繳學費,學生自願而不強迫入學,即是後三年的國教是學生的權利而非義務。目標是使中等教育達到「均優質化」,即是期能做到「既均質化又優質化」。而行政院會同時通過了「高級中等教育法」草案與「專科學校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是為實施此項十二年國教賦予法源依據。

 

但是,此次民間的反對聲浪就是針對「均優質化」而來,尤其是教育界人士有甚多質疑,而在學的國中和高中學生,亦以切身的經驗提出反對。北市建國高級中學學生2012年4月在基北區對3000位國中生進行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有36%反對十二年國教,贊成的只有12%;另外有45%的學生接受現有的考試制度(反對免試),只有19%選擇免試入學,調查也顯示出,有77%的國中生不完全了解十二年國教,50%的學生則擔心十二年國教會讓學生的程度變差(認為均質拖累優質)因此這所名聞全台列為最優高中男校「北市建國中學」,從校長到師生都認為政府應暫緩實施十二年國教。另一所北市最優高中女校「北一女中」學生,2012年5月透過臉書串聯,發動集結北中南數十位不同學校的高中生,到教育部遞交「建議書」,共同發起「反對十二年國教匆促上路之社會運動」,並在教育部門口召開記者會說明反對匆促上路之理念。

 

十二年國教所主張的「均優質化」,是一方面期望能做到顧及人人有平等受教權,那就是唯有免試才能達到真正均質化的目標,但是另方面也考量到優秀人才的培育,因此同時要顧及優質的教育,以考試的方式招收「特招生」;有人認為要設有「特招生」,才能使優質的學生更上層樓,但是,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學校同時有「免試生」和「特招生」,這種「一校兩制」的做法,根本就違背了均質化教育的本質,不符合十二年國教的基本信念和精神

 

十二年國教期能做到「均優質化」其實是兩難及有矛盾存在的,因為既有特招的優質生即無法做到真正的均質化教育,而要做到均質化教育則難以兼顧到優質學生。因此,我們認為首先必須要徹底改變這種以「均」、「優」來區別學生的錯誤思維,實際上「均質」的免試生並不代表資質都不優秀,而被認定優質的特招生亦不等於個個必然菁英,在「免試生」內可能有很優質的學生,而「特招生」內也有均質的學生。以考試掛帥的方式來區分學生資質,基本上是過於草率及不公平的,考試不一定能判斷出資質之優劣及決定最終成敗的依據,社會上很多成功人士並非在學時即已嶄露頭角的例子,會考試標準答案的學生,未必果真如人們所認定的必將是社會菁英、國家棟樑,而在考試場上表現一般平常無特別優異成績的學生,在接受多元及活化的教育之後,反而會有很多的創意,也比較具有解決各種問題的耐力和能力。有些學生可能具有某方面的特質或專長(例如音樂、美術、體育、數學、理化、自然科學、語文等等),學校可通過考試招收「特質生」,在課程上加強其特質的教育,而大部份學生在無「均」、「優」的區別下,接受均質化教育。因此,學校應只有「均質生」和「特質生」之分,而無「均質」與「優質」之區別,學校有「特質班」而無「明星班」、「優質班」,因為教育的目的不是為考試,更不是為區分學生資質優劣,而是普及培育社會上所需要的各式各樣的人才。

 

在 「均質化」教育的原則下,均質生與特質生在學校裡是可以並存的,互相砥礪而相輔相成,學生可隨時選擇變換跑道,免試生若發現自己具有某方面的特質專長,可 通過考試進入特質班就學,而特質生若發現自己比較喜歡多元化的教育,隨時可轉入免試班就讀,所有學生都可以遠離壓力、歡喜受教、快樂成長。而學校則兼容並蓄、融和匯通,以多元又活化的教育方式,既是分能也是融合,可以激發起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為國家社會培養真正需要的人才。

 

                                    2013.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