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又到了,今天是立秋,但台灣的氣候還相當炎熱,未有秋天的涼意,再過七天就是台灣年輕人所稱的「中國情人節」,亦即是「七夕」,又稱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也有叫女兒節、或愛情節,相傳這可能是淵源自春秋戰國時期流傳下來最具浪漫色彩、詩情畫意的傳統節日,七夕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流傳時間最早也是地域最廣的傳說。傳說中天帝的第七個女兒,美麗靈巧,擅於紡織,故取名為織女,在偶然的機緣下與負責看牛的牛郎在天庭相遇,一見鍾情,從此兩人朝夕纏綿忘卻了份內的工作,因而觸怒了天帝,懲罰他們分隔銀河兩岸,每年七月七日始得踏上鵲橋,在天上相會。

 

 也有說「七夕」的傳說起源於楚代,到了漢代,流傳更為廣泛、具體和生動,因為一代天文學宗師張衡的誕生,使漢代成為中國天文學發展史上邁入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而「七夕」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乃是基於人們對星辰的崇拜,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牛郎星位於銀河東,織女星在銀河西,二星遙遙隔河相望,使人產生無盡的遐思和幻想。

 

唐朝詩人杜牧寫《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描述初秋夜景之美時,他不忘提及牽牛織女兩星相會的淒美故事。

 

白居易也在《長恨歌》中寫「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引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來記述唐明皇與楊貴妃在夜半繾綣時共誓同偕白首之約的故事。

 

此外,北宋詞人秦觀(秦少游)寫的《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把兩性間的愛情描繪得更是入骨。

 

有關七夕或以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為素材的詩詞、戲曲,實在多不勝舉,首首齣齣都扣人心弦,在中國民間文學史上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於傳說中的織女不但美麗聰慧,更是心靈手巧、擅於紡織,自古以來在中國以農為主的男耕女織社會中,成為中國婦女羨慕和模仿的對象,而且織女與牛郎真誠相愛的故事,亦感動了普天下的人們,因此每當七夕織女與牛郎兩星鵲橋相會時,準備了彩線和繡針,擺上瓜果和貢品(巧果),以虔誠、敬仰、和祝福的心遙向天際膜拜,婦女們尤其希望乞求如織女的美麗、智慧與巧藝,並祈求覓得真心相愛的如意郎君,這就是「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或是「女兒節」的由來。

 

到了現代,「七夕」被稱為「中國情人節」、或「愛情節」,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及祭拜星宿的傳統風俗雖然早已走出了人們的生活,而且不再縈繞在年輕人的心中,但情侶們每年除了過西洋的情人節之外,也有趁著七夕作為屬於倆人相愛世界的日子,除了在花前月下,汽車旅館也成為情人的約會地點。

 

在台灣,七夕浪漫神話故事的民俗活動早已式微到難見蹤影,但是傳統的台灣風俗中,農曆七月七日是「七娘媽」的誕辰,傳說七娘媽是兒童的保護神,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長大。直到如今,在台南、鹿港民間還有做十六歲成年禮的風俗,在七夕節到寺廟拜祭答謝「七娘媽」多年來對孩子的保佑,甚至還有些家長為慶祝孩子的成年禮而宴請親友,十分的熱鬧。故「七夕」這個原本是情人相思傳情的節日,在台灣傳統風俗中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祭祀日,風土人情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演變,實在是太有意思了。

                               

                                                                                 201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