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一條河》感動人心

 

最近紀錄片《拔一條河》,在全台35家戲院聯映,刷新台灣紀錄片最大發行規模,而且票房成績卓著,在國內上映十天締造745萬的佳績,再過兩天可望超越「牽阮的手」,成為台灣影史第三賣座的紀錄片。《拔一條河》影片有很好的口碑,劇情感人,片中人物清新單純演來相當自然,可說是既叫好同時又賣座的片子,備受各界矚目。影片的劇情是記錄民國98(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襲台造成南台灣災情慘重的八八風災中,最嚴重災區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小林部落災後重建的過程。一群國小拔河隊小朋友與社區內的居民,互相砥礪,在絕境中重新站起來建立新生活的真實故事,使我們重新看見這片曾受過創傷的土地,蘊藏著堅強的意志與奮鬥不懈的力量。事實上颱風摧殘的不只是一個小村落,而是受創的脆弱心靈,災變過後四年,甲仙國小的新校舍已經重建完成,但心靈的重建卻是正要開始。

 

甲仙鄉當地的居民融合閩南、客家、原住民、新住民、和老榮民等族群,儼然是台灣社會的小型縮影,民國98(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幾乎摧毀了位於高雄市東北部的甲仙鄉,當時雨勢猛烈(許多地方兩日內的降雨量,相等於過去一整年份),引發嚴重的水災,山崩及土石流,其中以位於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的小林部落、那瑪夏鄉民族村及六龜新開等部落,都幾近是全村覆滅,尤以小林村的滅村事件最為慘重,村內數百人在短短數秒間遭到土石活埋。風災過後,有能力過更好生活的人都離開了,留下來的是走不了以及不願意離開的人。

 

甲仙國小的孩子們有三分之一來自新住民家庭,這群孩子們的新住民媽媽們更是沒有退路地守住這個家園,她們的人生就像拔河一般,只要還有一絲絲希望和機會,就要緊緊的抓住不能放手,因此孩子們不只是要從拔河這項運動中,找回自己的價值感,更希望能鼓舞大人重新建立起信心。孩子們雖然沒有防滑鞋及相關設備,但他們每天仍然不放棄努力練習,夢想勇奪拔河比賽的冠軍。他們把繩子綁在樹上或籃球架上,就把樹和籃球架當成拔河機,拔河隊成軍不到一個月,在沒有任何護具和防滑鞋穿的情況下,參加高雄市運動大會拔河賽,旗開得勝摘下男女混合丙組冠軍、男子丙組亞軍。兩年半以來,甲仙國小拔河隊參加全國和高雄市各項拔河賽,共獲得卅七座獎盃,其中包含十四次冠軍。

 

導演楊力州捨棄其他高片酬的邀約,選擇留在甲仙小林村達一年之久,他一點一滴地記錄這個小村落的災後重建過程,親眼目睹許多小而堅的力量,引領著災民重新站起來、勇往向前的故事。影片中沒有控訴也沒有任何抱怨,只有孩子們努力專注的拔著一條河,磨破了小小的手與腳,仍奮力為家鄉爭取榮耀的精神,讓許多觀眾感動得熱淚盈眶,也由於劇情笑淚交織,更是贏得觀眾如雷的掌聲。

    楊力州導演說: 硬體的重建很容易,困難的是重建受創的心靈,和如何重新站起來建立新生活的信心。台灣屬颱風和地震帶,楊導演期許透過甲仙小林村的故事,找到一種災難共存的生活之道。風災可能帶來99%的破壞和災難,可是在逆境中拔河的人,卻可以從斷垣殘壁的1%中,重新找出自己的正向價值。

 

楊導演說這次他非常在意票房,因為扣除製作費用和行銷支出後,所有盈餘都將捐贈給甲仙地區,他打算為甲仙國小及社區居民蓋建一間圖書室,因此影片首影時他輪流到各大戲院門口站崗,親自向走出戲院的觀眾道謝。最令人感動的是,有好心人士主動與電影公司接洽,希望能夠給《拔一條河》更多支持,不但包下學生公益電影的場次,並且與光點華山電影館合作,提供電影待用券,贊助新住民媽媽看電影,及讓平常沒有餘錢到電影院觀賞電影的人,也可以到來感受《拔一條河》影片帶來正面向上的力量和濃濃的人情味,只要到購票窗口說出通關密語:「《拔一條河》的電影待用券」即可取票入場,創下首度將「待用券」的概念沿用到觀賞電影的先例。在高雄、台南甚至有許多小吃攤老闆,紛紛推出憑電影票根送優惠吃喝的特別活動,目的是想盡一己之力協助《拔一條河》影片的宣傳。

 

楊力州導演表示希望透過這部紀錄片,讓各界更重視台灣的偏鄉與新移民,重新體認新移民在台灣努力奮鬥的過程,並消弭因不了解而產生的刻版觀念,使她們在這塊土地上,扭轉「外」人的印象,而成為真正的「內」人,與當地人快樂融和生活在一起。

 

楊導演說這部影片是自己拍過最複雜最難拍的紀錄長片,它不但紀錄了甲仙大橋被颱風沖毀後,甲仙人一步步重頭來過的心路歷程,拔河隊孩子們的自信與堅毅,以及不畏艱難的勇氣,新住民媽媽的刻苦奮鬥和愛台灣的精神,處處感動人心,在這塊經過天災摧殘滿目瘡痍的土地上,拍攝出屬於台灣人的韌性與勇敢的本性,他們在拔一條河,為台灣這塊土地拔河,為自己的尊嚴拔河,甚至是在拔這條橫在現實與未來之間的巨河。

 

 

                                                         201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