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台灣的撼動 

 

我和先生在十一月一個溫馨的傍晚,相約到臺北市西門町國賓戲院去看一部最近膾炙人口,很夯的紀錄片看見台灣(Beyond Beauty Taiwan about)這部片長90分鐘沒有男女主角甚至沒有任何專業演員主演的影片,卻使到全場觀眾為之感動得熱淚盈眶,甚至有不少人哭紅了雙眼。

看見台灣》在2013年電影金馬獎不負眾望地勇奪最佳紀錄片獎,這部影片是由有二十年攝影經驗的地景空拍攝影師齊柏林所導演的,齊柏林第一次執導就拍攝這部極高難度的紀錄片,他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經過400小時的飛行,耗資9000萬台幣拍攝的空拍電影作品,為這部影片他從一位知名攝影師成為傑出的電影導演。

齊導演在看見台灣這部紀錄片中利用空拍鳥瞰的壯闊視角,透過高技巧的鏡頭運作,紀錄了台灣豐富的山川自然景色,他帶領著觀眾以從未有過的觀賞角度與姿態,及不同的視野去認識台灣,從高山、海洋、湖泊、河流、森林、稻田、魚塭、城市等各種景觀,看見台灣是如此的美麗,但也看到了人們為擴張土地使用所作的各種不當的開發和濫墾濫伐,甚至嚴重的工業汙染,造成山川地貎嚴重改變、破壞及傷害,影片透過各個不同主題章節來串連安排,讓觀眾好似化作一隻飛鳥,跟著齊導演從高空中俯瞰,一起去領略「台灣」這個島嶼的美麗與哀愁。

看見台灣是以令人驚豔的山林美景來揭開序幕,大家注意到從高空鳥瞰我們的家園原來是如此美麗而屏住了氣息,但心中卻又總免不了為自己一直只囿於看到身處的都市天際線而感到羞赧,從影片中我們看到了台灣有崇峻的高山也有綿長的海岸線,肥沃的田野和蒼翠的山林;隨後影片轉入呈現我們的美麗山川遭到破壞的另一種面貎,觀眾猶如看到一個原本裝點得很漂亮的蛋糕突然間被人們無情的一刀刀切劃和割傷,露出多道傷痕累累的切面來,螢幕上映入眼簾的是經歷過大量土石傾瀉後光禿的山林、盜採砂石場整個灰茫茫的慘白景象、違章工廠的工業廢水染紅了河川溪水,在一片片烏煙瘴氣、滿目瘡痍中,我們在螢幕上恍如看到一幅幅超現實派畫作,但這卻是我們的美麗寶島正經歷的各種創傷,大家的心情瞬間被揪住著,從最初的搖頭嘆息到陷入極度的激動和哀痛中

很多人跟齊柏林導演說台灣就這麼小,值得花如此巨資去拍這部影片嗎 ? 也有很多人好奇為何齊柏林一生鍾愛攝影卻二十多年來他的鏡頭始終總是只拍攝台灣 ? 他的朋友也知道齊導演其實有懼高症,平時連雲宵飛車都不敢坐,是什麼原因促使他毅然而然地放棄即將可以領到的公務人員退休金,卻在退休前三年因受了莫拉克風災災情的啟示,而決定即時辭退職務,著手去拍攝被風災摧殘後的破碎家園。原來齊導演一直想提醒大家必須愛惜國土的珍貴資源和山川人文的命脈,他抵押了自己的房產出資3000萬購買設備,又到處籌募其他的經費,來堅持著投入空拍看見台灣紀錄片。

齊柏林導演為看見台灣寫了一部書,說出他如何忍受高空飛行的不適,以及克服意料不到的各種困難,甚至有時是冒著生命危險去拍攝一些難得的鏡頭等,他也將各位貴人的鼎力相助,籌拍影片的複雜過程,和拍攝現場的幕後感人小故事,以及他第一次從高空中拍電影所遭遇到的各種辛苦,和面對從未有過卻時時刻刻都在考驗著他的拍片專業技術等,都一一寫入書中,給好奇的讀者和觀眾一個詳盡的註釋。

齊導演把看見台灣影片拍攝得實在太真切和寫實了,在大家口碑相傳下,票房日創佳績,聽說有很多已經看過很多遍的觀眾還是再排隊購票進場觀看,上映已十多天了,影院購票處天天仍是大排長龍。臺北市上映首日以163萬的單日成績,創下全台紀錄片影史上的最高首日票房紀錄,影片現還在上映中,票房不斷快速攀升,目前以近7500萬的全台票房榮登歷年來台灣紀錄片冠軍。從南到北各地還陸續有不少學校企業機關社團紛紛揪團來瘋包場,大家一同觀賞影片,一起被感動得淚流滿面。   

《看見台灣》在台掀起了觀影熱潮,全台一共有五十五家影院同時聯映,規模最為龐大,它亦榮登上《華爾街日報》等主要國際媒體的版面,讓全世界各地的目光都看到了我們美麗的寶島,但是《看見台灣》並不是只報喜不報憂,齊柏林導演希望觀眾認識和瞭解台灣之後,更進而珍惜和呵護台灣,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美麗寶島不斷地遭到無情的破壞和創傷,嚴重的不當開發、濫墾濫伐、及工業汙染的情況,都是傷害我們國土的最主要原凶。我們看到了南橫公路埡口的大關山隧道口,因風災蹂躪從高山由上而下大片傾瀉的土石坍塌畫面,令人怵目驚心;淡水河畔八里挖子尾濕地的嚴重汙染情形;觀音工業區、以及桃園老街溪口海岸那一大片血紅色汙濁的的工業廢水,使人看了不禁為之心疼及悲傷。

   《看見台灣》讓大家看見了台灣的美麗,也看見了台灣的創傷,以及注意到必須面對的各種最真切的問題,它喚起了大家對台灣那份親切及濃鬱的愛,在馬總統的指示下,各級政府都將《看見台灣》列為環境教育的教材,行政院院長江宜樺更指示成立跨部會的專案小組,對各種問題作深切的反省,並指示各部會進行實際的協商和限期予以改善,期待美麗的台灣山川獲得重生,天祐吾土。(部份資料性文字取材自報章的報導)

                  201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