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湯圓

  

 

 「冬至」又稱「冬節」和「賀冬」,是中國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之一,也是屬於天象類的八大節氣之一,與夏天的「夏至」正好是相對的,「至」有「極點」的意思,冬至是自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逐漸往北回移,直射至南迴歸線,所以在北半球,此日的白晝最短而黑夜最長,因此冬至可說是一年當中「最長的一夜」。在中國傳統的陰陽理論中,冬至是陰極而陽生,亦即是此日陰氣已盡,而陽氣自始逐漸回升,故有謂「冬至一陽生」。中國自周代起直至漢代的曆法中,都是以「冬至」為一年之首,故古時中國的農業社會,有「冬至大過年」之說,可見當時人們是多麼重視這個節日,自宋代之後,人們稱冬至為「亞歲」,即是僅次於過年的節日,古時皇帝在此日有舉行祭天大典,且大赦罪犯,盛大的慶典至清代仍然留存。

 湯圓是中國南方社會的冬至應景食品,家家戶戶都有在冬至日吃湯圓的習俗,而北方人則大多吃餃子、餛飩和包子,吃餃子俗稱安耳朵,而吃餛飩寓意破陰釋陽,表達冬至新舊交接宇宙混沌的狀態,總之無論是吃湯圓、餃子、餛飩或包子,都是意味著家人團聚,圍桌而食之意。

 湯圓象徵團圓和圓滿,也具有「取圓以達陽氣」的意義,老一輩的中國南方人甚至相信,冬至如不吃湯圓,這一年就不算圓滿,也有說吃過冬節湯圓就表示增添一歲,這添歲的觀念自古以來直深入民間人們的心中。在中國上海及江南一帶稱它做「湯糰」,在福建稱為「丸囝」, 廣東人叫「湯圓」,台灣人稱之為「圓仔」,而客家人稱它「粄圓」,湯圓通常作成紅白兩色,看來美觀,且增添食慾。

 湯圓的製作是用糯米磨成粉,加水搓成球狀,一般是有包餡的,鹹的包鮮肉,甜的則包有豆沙、芝蔴、芋泥和花生等餡料種類很多,近年來口味更有較多的變化,有的是用紫米或是蕃薯粉來製作,達到色香味俱全,不但軟滑可口並饒有趣味。一般的湯圓形狀大小和元宵節吃的「元宵」差不多,只是在製作上各有不同,湯圓是糯米粉包餡後搓成圓球狀即成,而「元宵」則是先將糯米粉盛放在容器中,再把小團的餡料沾濕後逐一放進容器,搖晃容器使餡料滾上糯米粉而製成。

 台灣式的湯圓則較為細小,並無包餡料,烹調上使用紅糖、老薑加水煮成的是甜湯圓,有的甚至將小湯圓加入甜甜的紅豆湯或是桂花酒釀中煮來吃,口感分外講究;而客家人則喜愛吃鹹湯圓,先熬煮高湯加入蔬菜、筍絲、瘦肉、香菇、蝦米等材料製作而成。由於台灣的湯圓跟元宵差異極大,因此在台灣通常是冬至吃湯圓、元宵節吃元宵,不至有所混淆,但近年來很多人家也會在元宵節煮湯圓吃,同樣有慶賀節日和閤府團圓的意義。

 我夫家是台灣竹北市的客家人,婚後第一次品嚐到客家風味的鹹湯圓,立即就被迷倒而吃上了癮,夫家人十分的講究,用拜拜煮熟的雞湯來做湯圓的湯底,加上多種食材如茼蒿菜、香菜、香菇絲、竹筍絲、再配上用紅葱頭爆香的瘦肉、蝦米等,飄浮在其間紅白兩色的小顆粒無餡湯圓,口感柔靭且軟滑合度,無論色香味都屬上乘,使人百吃不厭。台灣客家人除了在冬至日有吃鹹湯圓的風俗之外,大凡有喜慶和節日都有煮鹹煮湯圓來吃,如結婚、滿月、生日、做夀、入厝、入廟、祭祖、安神、拜拜等喜慶日子,甚至是鄉村裡農忙的時候,湯圓是不會缺少的食品,有象徵著團圓和美滿幸福的意義,湯圓已成為一種非常有特色的食品,廣受大眾的歡迎。

 

                                           2014.12.21